三意隨筆。醒酒

2018年五月去看香港的VIN EXPO,這是亞洲規模最大的葡萄酒展,之前也去過幾次,每次都一樣,一口酒都沒喝下肚。
因為參展的酒莊實在太多了,每一口都只能進口腔轉一圈就吐掉,其實只為了感受酒質和香氣。光這樣,半天逛下來就有點茫茫了。
每次去香港看VIN EXPO,都會有些特別的回憶。有一年和劉鉅堂和一群朋友搭叮叮車夜遊香港島,邊喝Krug香檳和印度紅酒,一直想不起來後來是怎樣回到飯店的。
2018年看完香港VIN EXPO的第一天,朋友在臉書上知道我在香港,介紹我和家銘兄連絡,他也在香港,但是不巧各自都忙,沒能見到面。
我們就從那時成了臉友,來來往往連絡到今年才因為萌酒見到面。最近他從波爾多進口了一批紅酒,邀我參加發表的餐酒會,喝了這些老酒之後,我對波爾多的釀酒哲學又多了一些思考。
波爾多是全球最大葡萄酒產區之一,這裡的紅酒大致分兩種,貴的和便宜的。至於品質也不用懷疑,就是一分錢一分貨,這早就經過千百年的市場選擇,至於個人喜好則又是另一回事了。
其實全世界貴的紅酒都一樣,就是都不適合馬上喝,某些波爾多紅酒最適合飲用的年齡甚至是出廠二十年後,這些酒要喝之前還要懂得怎麼醒,醒不夠不好喝,醒的方法不對也喝不出滋味。
家銘兄去年在法國波爾多酒展挑了1200瓶酒,今年運到台灣已經渡過「暈船期」,喝起來相當令人印象深刻。醒了四個小時之後,酸度和澀度都相當舒服,和剛開瓶的酒比起來感覺完全不像來自同一家酒莊。
同桌幾位朋友的酒齡也都超過二十年,大家有很多共同的朋友和記憶,有人甚至記得我二十多年前寫的故事,說那時他也剛開始賣酒,和曾彥霖與劉鉅堂這些老友都很孰。
大家聊起過往,像是在寫台灣葡萄酒歷史,從Opus One一瓶三千元的當年一路聊到一瓶一萬三千元起跳的現在,這也才發現,人的記憶和紅酒一樣,花些時間來醒會更精彩。
「我們要常聚聚,去年心臟裝了三根支架,喝完這次不知道能不能有下次」一位朋友笑著跟我說。
警語:酒後不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