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蔚舟/桃園報導】
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規劃的回佛20論壇,主題是「面對我們的全球生態危機~宗教、靈性和科學的對話」,今年「回佛對談」滿20周年,為擴大參與度,首次邀請佛教與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宗教等亞伯拉罕信仰系統的宗教代表、學者及科學家,於台灣時間11月2日共同為轉化生態危機提出心靈建言,搭起宗教間的友善橋梁,也為跨宗教合作再添新猷。
2001年美國紐約發生震驚世人的911事件後,靈鷲山開山住持、世界宗教博物館創辦人心道法師認為,宗教對話可以協助化解衝突,因此以佛教做為溝通橋梁,從2002年開始辦理「回佛對談」,希望為世界做一些好的改變,實踐博物館創館理念尊重信仰、包容族群、博愛生命。
世界因差異而美麗,因相通而和諧!「回佛對談」20 年來,曾在11個國家舉辦過16場,今年第17場對談,由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美國德州達拉斯南方衛理會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簡稱SMU)帕金斯神學院主辦,聯合國非政府組織「愛與和平地球家」(Global Family for Love and Peace,簡稱GFLP)、信仰共同體(Faith Commons)、生命和平大學協辦,同時在美國、台灣兩地連線對談。
這場國際論壇,為全英文對話,由世界宗教博物館國際事務部主任瑪麗.哈比拖(Maria Reis Habito)博士開場,李台生全程同步口譯;擔任論壇主持人的SMU全球宗教教育部主任羅伯特.亨特(Robert Hunt)博士,介紹主題與講者後,代表們依次闡釋佛教、基督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與科學家的觀點。
「面對現下生態危機,最重要的治本之道是人類的靈性覺醒!」心道法師表示,從佛教角度而言,整個生態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靈性就是生態,生態就是靈性」,我們彼此是夥伴關係,相依共存,對於一切萬物,必須灌溉靈性的大愛,要真誠的懺悔與覺醒,才能有救贖的機會。宗教是解決生態危機的一線生機,希望宗教團結起來,凝聚每個人的力量,共同守護生態,引導人們回歸靈性,終止戰爭,轉換衝突,減少物慾的消費,停止對生態的破壞,讓地球平安,生態永續,世界和平。
信仰共同體創始人、在SMU帕金斯神學院任教的喬治.梅森(George Mason)牧師,展示教徒孩子畫的「高山」與「流水」兩幅畫,強調《聖經》是智慧之書,也是人類生活的指南與規範。地球是我們的母親,面對氣候變遷、全球暖化議題時,宗教必須與科學合作,在自然治癒過程中,基督教的使命,便是協助大家找到內心那道真正的光,也就是靈性,共同走向智慧的道路。
猶太教拉比、信仰共同體公關總監南希.卡斯騰(Nancy Kasten),以伊甸園亞當和夏娃、諾亞方舟的故事,點出上帝創造人類,是為修補和治癒地球上的夥伴,而不是宇宙主宰,只享受上帝創造的果實,並舉角豆樹的成長為例,前人種樹,我們現在才能享受到甜美的果實。為了子孫後代的福祉,為地球的永續,更要負起拯救地球的責任。
SMU亨特工程與人文研究所執行董事、也是相容經濟聯盟(Inclusive Economy Consortium)聯合創始人伊娃.薩基(Eva Szalkai Csaky)博士,從社會科學家觀點,提出氣候智慧型農業是解決糧食危機的良方,目前有知識、工具、方法、資訊,而宗教有機會扮演重要角色,和科學成為完美合作夥伴,發揮影響力,讓人類行為得以改變。
原受邀的SMU伊斯蘭教駐校教長拉勒.塞特(Bilal Sert)博士,因確診臨時無法到場,由主持人代為發表。藉由《可蘭經》經文,了解人類在追求經濟增長和消費時,造成地球腐敗。在面臨氣候變化、環境退化和喪失生物多樣性等挑戰,呼籲以智慧、慈悲、愛心等態度,及先知穆罕默德為榜樣,所有團體加入全球氣候變化宣言的合作架構中。
綜合討論時段,許多與會者提問,點出政治領導人、宗教領袖的侷限,地域限制等問題;另提出許多期待及建議,可惜的是目前僅7%的人們有改變,其中一位提問者也表示,聽了座談,也改變對美國原住民的看法,現場互動精彩,氣氛熱絡,都期待能為地球生態貢獻一分心力。最後由心道法師帶領一分鐘平安禪,將寧靜心靈的法寶送給大家,圓滿這次國際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