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精神病人也確診 避免增加污名化

記者 李振麟/新北市報導

文、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理事長張自強

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持續增加,每天確診的人員涵蓋各行各業與各類身心障礙者,第一時間有症狀且快篩陽性時,當事人的緊張與不安可想而知,而長期被污名化的精神病人若確診,他們內心的焦慮和不知所措更加嚴重,也擔心被加深其污名化而不去就醫,影響到其精神症狀與染疫後的病情。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理事長張自強表示,當精神病人也不幸確診時,提供他們完整的資訊將可降低其恐慌並能做適當的疫病處理,以下幾個階段提供大家參考,希望能讓確診精障者能安心且平安的度過這波疫情。

確診前期:當知道自己有和風險對象接觸時,先做好自主健康管理約三天,但是若出現有疑似喉嚨緊或痛、咳嗽或發燒等症狀時,可以先做快篩確認。若快篩陽性時,可透或視訊門診(開放條件依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最新規定)或到車來速篩檢或社區篩檢站作進一步PCR檢測是否確診?

確診隔離:若已確診除了做好自我隔離外,可以透過視訊醫療和自己的精神科醫師討論用藥問題,是否要增減或調整藥物,以便讓自己在隔離期間能夠維持症狀穩定與病情獲得控制。隔離期間可以和原來精神復健機構透過電話或是通訊軟體保持聯繫,此外,每天抽出時間運動以維持健康、每天正常的作息、定時的關心疫情與新聞。

隔離期滿:當已完成隔離七天後,依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還是要自主健康管理七天,這段期間還是儘量避免到公共場所或是聚餐。隔離期滿和原來的精神醫療或復健機構聯繫後續的醫療事宜,以維持其精神症狀穩定並注意後續是否有後遺症的影響。

張自強建議現有的精神醫療與復健機構,面對精神病人對疫情的惶恐與對生活型態改變的不安,可以提供最簡單也最容易執行的電話追蹤關懷,每天花時間傾聽個案和家屬生活狀況、服藥及就醫狀況、並提供疫情相關的衛教,以緩解個案對於疫情變化的焦慮感、並可適時的協助處理家屬和個案之間的衝突,並提供後續醫療或安置的相關資訊。期望這波疫情緩和後,已確診的精神病人能再回到穩定的日常生活與精神醫療與復健活動中,降低個案的壓力與照顧者的負荷,避免因確診者的標籤再增加了精神病人的污名化。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