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新聞/綜合報導)後疫時代,全球共同面對通膨和失業率高漲的難題,經濟頹靡與復甦在天平兩端擺盪,一個嶄新的大動盪時代成形,工作、家庭、或是退休計畫,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牽動。
《遠見》與「中國信託銀行」連續第六年進行「家庭理財暨樂活享退指數大調查」,結果於(27)日出爐,今年樂活享退指數(以下簡稱「樂退指數」)以57.2分創下調查歷年新高,各項指標平均分數更小幅成長,有理財規劃者高達73.6%,再次刷新紀錄。疫情衝擊之下,國人對退休生活仍充滿希望。
圖/「2021家庭理財暨樂活享退指數」以57.2 分創下6年新高,且國人竟不受疫情衝擊,「有理財規劃者」在5年間增加近20個百分點,退休準備是否真的「有、夠、穩」?遠見提供
本次針對臺灣六都並納入新竹市等七縣市30歲以上民眾進行電話抽樣調查,同時調查退休者與未退休者,完訪 2,245人,請受調者以0到10分自評,計算分數後再轉換成100分,計算整體樂退指數。
七成以上民眾有理財 最重視醫療規劃
《遠見》調查透過「家庭理財規劃現況」「投資收益現況與預估」「退休相關」及「疫情時事」四大題組,調查國人受到新冠疫情衝擊,對於退休的準備現況是否「有、夠、穩」?所謂「有、夠、穩」指的是,有沒有做理財規劃?退休金流夠不夠?退休理財報酬率穩不穩?
《遠見》調查結果顯示,有著手理財規劃的民眾高達73.6%,再次刷新紀錄,回顧從2017 年的53.9%,一路至2021 年的73.6%,五年來已增加近20個百分點。其中,30 歲(85.4%)、40 歲世代(84.3%)比例最高,但50 歲、60 歲以上世代,較前一年分別增加3.3個百分點和4.2個百分點,可見準退休族和退休族也不再一味守著「呆存款」,懂得在金融市場中順勢而為,保持調整財務規劃的彈性。前三大理財目標依序為:醫療規劃(71.1%)、財富累積(58.8%)、退休規劃(43.9%)。
國人最愛理財工具 股票增加4.3個百分點
整體來看,理財規劃平均占收入比例為23.1%。有理財規劃者最常使用的理財工具依序為: 儲蓄或定存(51.6%)、股票(41%)、儲蓄險(40.4%)、基金(21.5%)及不動產(17.3%)。與前一年相較,民眾選擇股票為主要理財工具的比例提升,增加4.3個百分點。
中國信託銀行個人金融執行長楊淑惠指出,民眾著手理財規劃的比例,五年增加近20個百分點,有理財者偏向積極的理財工具累積資產,可能原因為全球央行大幅降息,投資人的定存收益縮水,依靠收息滾利的難度提高,勢必要追求波動較高的資產,才能取得跟過去相同的收益率。楊淑惠認為,在多頭市場下,股市的表現往往領先其他固定收益產品,不難理解為何近一年選擇「股票」作為主要投資工具的民眾比例增加。
六成五民眾退休後打算靠老本過活
在退休準備金部分,《遠見》調查顯示,21.7%有自行提撥勞工退休金,集中於45至59歲的退休準備族。退休後的現金流來源又來自哪裡呢?除了政府提供的保障,65.7%表示來自個人儲蓄,包含現金、定存及流動性較高的股票買賣;46.9%表示來自於定期配息的個人投資金融商品收入,包括股票股息、基金配息、保險金及租金收入等。
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王儷玲指出,進行退休規劃第一步要盤點已備退休金、保險規劃。再來,清楚制定理財目標,專款專用,透過不定時的退休準備試算以及保單健診,了解風險缺口,著手調整。
逾八成民眾退休金目標不受疫情影響
新冠疫情讓不少人打亂職涯規劃,這次調查特別設計相關題組。結果,84.1% 民眾表示,疫情並未影響到既有退休規劃的金額。同時,有79.5% 的民眾不打算改變退休計畫,主因是離退休還太遠。
有12.5%表示想延遲退休,詢問原因,其中47.1%是因疫情使然,不敢貿然離開職場,19.5%是希望提高退休準備金目標,18.1%受疫情影響收入而被迫延遲退休。
四人中有一人理財憑直覺 自信勝過專業團隊
楊淑惠強調,過去一年投資市場熱絡,從調查中發現,41% 有理財規劃者使用股票作為理財規劃工具,比前一年增加4.3個百分點;7.3% 使用ETF做為理財規劃工具,也較前一年增加2.3個百分點。很多人在這段時間獲得不錯的報酬,可能因此更有信心達成退休理想生活目標。但有三件事要提醒大家:首先,要謹慎面對熱絡市場,積極理財工具相對風險較高,做退休金規劃時,還是要配置部份保守資產,也要定期檢視積極部位,彈性因應市場變化調整。
本次調查結果公佈:https://www.gvm.com.tw/article/8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