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新聞| 劉品萱
根據經濟部與相關機構於 2025 年第 2 季所發布的資料,臺灣製造業呈現明顯的「結構性分化」現象:電子零組件與機械設備產值強勁成長,傳統製造業如基礎金屬、汽車零組件與化工產業則持續萎縮,顯示產業資源與政策支援正快速向高科技與自動化領域傾斜。
高科技製造持續領航,電子零組件成長逾兩成
2025 年 4 月,臺灣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產值年增率達 20.39%,成為製造業中最強勁的成長板塊;其中半導體相關產值更突破 24.19% 年增率,反映全球高效運算、車用電子與自動化系統需求的穩健上升。
此外,電腦、電子與光學產品類別也不遑多讓,產值年增 27.08%,成為支撐台灣出口與製造動能的關鍵。
機械設備製造同步增溫,智慧製造需求助攻
受惠於產線自動化、淨零轉型與全球製造業重組趨勢,機械設備製造業同期間成長 10.59%。產業界普遍指出,智慧機械、感測與控制設備,以及整合式產線方案需求持續攀升,帶動傳統機械產業成功轉型並嶄露生機。
多家國內機械設備商表示,歐美製造業回流政策與供應鏈分散戰略,使台灣智慧製造方案成為國際市場的優先選項。
傳統製造承壓,基礎金屬與汽車零件產值雙跌
相較之下,傳統製造產業持續面臨成本上升與需求轉弱的壓力。2025 年第 1 季資料顯示,基礎金屬製造業產值年減 6.15%,汽車零組件年減 3.38%,化學製品製造亦年減 1.94%。
原因包括中國大陸等主要出口市場復甦力道不如預期,以及原物料價格波動、利率高檔造成資金壓力,使傳統製造業普遍陷入「產量不增、毛利下滑」的困境。
資源與政策向高附加價值集中,產業落差擴大
產業界指出,政府近年推動「五加二創新產業計畫」與「2050 淨零轉型路徑」,資源配置明顯集中於半導體、智慧機械、綠色製造等領域,雖提升整體競爭力,但也造成傳統製造產業資源分配不足與轉型難度加劇的現象。
專家呼籲,未來政策應加強產業升級輔導機制,避免兩極分化進一步擴大,並提升傳統產業數位化與減碳能力,以實現全產業均衡發展。
投資與勞動市場轉向,傳統製造面臨雙重挑戰
隨著年輕人才偏好投身高科技與綠能製造產業,傳統產業正面臨技術斷層與勞動力流失問題。同時,多項產業投資計畫亦集中於科技園區與高附加價值製程,傳統製造區如中南部工業區正逐步轉型為次級供應鏈。
中小企業業者普遍反映,除非政策能針對財務、研發與人力資源給予具體支援,否則未來三至五年內,部分傳統製造領域恐加速出場或外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