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新聞| 劉俊彥
隨著全球對人工智慧運算與高效能應用的需求迅速擴大,台灣半導體產業正迎來新一波榮景。根據工研院最新預估,2025 年我國 IC 製造產值可望達到新台幣 4.36 兆元,年增率達 27.5%;台積電亦隨即上修其全年營收成長預期至 30%,顯示晶圓代工產業在 AI 推動下強勢成長。
晶圓代工產能全面開火
台積電於近日法說會中公布,其 AI 伺服器、高效能運算(HPC)與資料中心客戶的訂單需求大幅超出預期。原先設定全年營收增幅為 24–26%,如今調升至 30%,顯示市場對於 AI 晶片及先進製程(如 3 奈米)的強勁拉動力。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也同步指出,AI 晶片與專用處理器(ASIC)需求大增,將成為驅動整體 IC 製造產業邁向 27.5% 成長的核心要素。以 2024 年 IC 製造產值為基礎,等同 2025 年將貢獻約新台幣 9,400 億元新增產值。
AI 伺服器成為新出口支柱
根據產業統計,2025 年上半年台灣出口的 AI 伺服器設備年增達 148%,其中美國與東南亞市場占出口比重高達 68%。這股外銷動能也反映於台積電、美光、聯發科等供應鏈的產能調配與技術升級上,顯示台灣正穩固其全球 AI 晶片製造與組裝的重要地位。
產業升級與政策配套同步推進
在民間產業積極擴張之際,政府也正推動以 AI 為主軸的產業政策。科技部表示,未來三年將投資 300 億元於 AI 晶片與先進製程研發,並將擴大與國際晶片設計公司技術合作,強化我國在供應鏈中高階製造環節的掌控力。
此外,台灣多所大學正與企業合作設立「AI 半導體實驗學程」,培育具備晶片設計、製程與封裝能力的專業人才,為產業提供人力後盾。
市場競爭加劇,風險亦需審慎
雖然台積電與台灣整體半導體業受益於 AI 熱潮,但國際競爭壓力也不容小覷。包括三星、英特爾等全球晶圓代工業者皆大舉投資先進製程。專家提醒,若技術領先幅度縮小,加上地緣政治與產能過剩風險浮現,台灣仍需加強供應鏈靈活性與策略調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