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紅新語》 密密縫、針針繡, 看見"女力"正在重寫藝術

文/袁青

「在記憶的織網裡,童年的臉永遠不會褪色。」

越來越多女性藝術家選擇她們最熟悉的"女紅";用針代筆,以布換紙的創作,形成一股"柔線成鋼"的當代藝術風潮。

愛沙尼亞藝術家 Marilyn Piirsalu 正是以織品為創作的女性藝術家之一。在經緯交織的布局中,化為人物表情與神態肌理的一針一線,彷彿縫合了時間、觸感與記憶。
對許多女性而言,織與縫是一種身體的記憶。當傳承自母性的、家庭式的本能作為創作語言,自然流露出女性特有的溫度與親密感。而在密密縫縫的靱性裡,同時也是顛覆了對於女性脆弱的刻板印象。


這個現象其實折射出當代藝術「媒材革命」與「女性視角」的轉向,尤其被視為「家庭工藝」的刺繡、編織等技藝,在在凸顯女性藝術家重寫並挑戰價值體系,形成當代藝術界崛起的「女力」。


愛沙尼亞藝術家 Marilyn Piirsalu 掌握織品技能,利用針線捕捉人物的凝視、手勢與情緒;不只是技法的精細,在<披著羊皮的女子>這件作品,令人感受到:「有時溫暖不必來自陽光,而是願意擁抱的重量。」每一道紋理、每一個針腳:都藏著女性回望當代的那份堅毅與柔情。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