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新聞| 劉品萱
儘管全球人形機器人話題延燒,台灣產業界多持觀望態度。根據 2025 年 8 月多家法人機構對台灣製造業與電子業的最新調查,企業普遍認為人形機器人目前技術仍偏向研發與展示階段,距離商業化導入與規模化應用尚有距離,尤其在「明確使用場域」與「實質經濟效益」方面仍待釐清。
技術進展迅速,但應用尚未聚焦
目前市場上主流人形機器人品牌如 Tesla 的 Optimus、Figure AI、Agility Robotics 的 Digit 等,雖已具備穩定行走、簡易操作與視覺辨識能力,但在實際製造環境中,仍難以取代現有自動化設備與協作機器人。
工研院機電系統所指出,儘管人形機器人具備「高自由度操作」、「多場域適應性」等潛在優勢,但相對高昂的建置與維護成本,使企業導入意願不高。
台廠佈局策略偏向模組與周邊整合
多家台灣自動化與機器人零組件廠商表示,短期內將不投入整機研發,而是聚焦於驅動模組、視覺系統、感測元件等技術平台,成為國際品牌供應鏈一環。
其中包括亞德克、所羅門與致茂電子等業者,均已透過既有協作型機器人技術,切入 AI 視覺與機電模組供應市場,等待應用需求明確後進一步擴張。
實際場域測試仍集中在展示與服務型任務
目前全球試點場域以倉儲物流、接待服務與基礎搬運為主,例如日本 SoftBank 的 Pepper 曾在商場與飯店部署,但後續成效與維運成本均面臨挑戰。
台灣製造業者多認為,若未能在工廠內部實現人機協作與產線替代效益,投資報酬率難以說服財務與營運單位進行大規模導入。
產業應用仍待「痛點具象化」與成本合理化
法人機構指出,產業對人形機器人的採用關鍵,在於是否能解決「既有自動化設備無法處理的痛點」。
例如高混低量產線、危險作業區域或異常維修作業等。但目前多數機器人仍侷限於重複性任務,與「人形」特徵的連結尚未充分顯現其差異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