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組成的競賽團隊HIA-Taiwan-PlasMission,積極投入抗生素-scaled.jpg)
【報新聞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全球每年有數百萬人死於抗藥性感染,阻止「無藥可醫」,成為全球急迫議題!康乃薾國際實驗國高中(Hsinchu International Academy,HIA)學生組成的競賽團隊HIA-Taiwan PlasMission,積極投入抗生素抗藥性研究,並創立研究口號「Reclaim. Recode. Resist Resistance.」。HIA學生團隊在前往法國巴黎參加「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 (iGEM))前夕,特別與東元綜合醫院合作,在醫院大廳舉辦宣導活動,期望透過倡議行動,提升社會大眾對抗生素抗藥性(AMR)議題的重視。
學生組成的競賽團隊HIA-Taiwan-PlasMission,積極投入抗生素.jpg)
學生研究發現,導致抗藥性的原因包括:人類濫用抗生素;為預防疾病而在動物中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殘留在動物體內,可能透過食物傳播給人類;含抗生素的廢水污染,排放到環境中的抗生素廢水會讓野生細菌暴露在抗藥物環境中,進而產生抗藥性;抗生素抗藥性(AMR)每年影響約280萬人;AMR直接導致約127萬人死亡,並與另外495萬人的死亡有關。
為了研究,學生參考許多資料,包括牛津大學納菲爾德醫學院(Nuffield Department of Medicine- Oxford)、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世界經濟論壇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接軌世界議題,為人類公衛領域付出心血。
學生透過與東元綜合醫院合作,分享實驗研究抗生素抗_.jpg)
學生不僅透過爬梳文獻學習,更實際走進實驗室,他們認識到BLIP(β-lactamase inhibitory protein)蛋白質的角色就像是「抗生素的保鑣」。β-內醯胺酶(β-lactamase)則是由細菌產生的酵素,主要功能是分解β-內醯胺類抗生素。所以當BLIP與β-內醯胺酶結合後,β-內醯胺酶就無法分解β-內醯胺類抗生素,使得抗生素能繼續發揮殺菌作用,從而克服細菌的抗藥性。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如何利用BLIP及其變體,來開發新的藥物,以應對日益嚴重的抗生素抗藥性問題。
學生研究專案的實驗目標同樣專注於β-內醯胺酶所引起的抗藥性(不涵蓋所有的抗生素抗藥性),團隊正在設計一種可傳遞基因的細菌,它能與產生β-內醯胺酶的抗藥性細菌進行溝通並轉移BLIP基因。被轉移基因的抗藥性細菌之後會自行產生BLIP蛋白質,使β-內醯胺酶抗生素重新有效!
學生競賽團隊與東元綜合醫院藥劑部合作宣導抗生素抗_.jpg)
專案也訴求達成HP人類實踐(Human Practices,HP)使研究與現實世界搭建連結,確保研究具有意義、責任感與影響力,如何以安全、道德且有用的方式解決由β-內醯胺酶(β-lactamases)引起的抗藥性問題,以回應研究設計具符合社會需求的解決方案。
為此,學生特別走訪東元綜合醫院,請教感染科醫師、加護病房主任、檢驗科、藥劑部等醫學專家,也向地方政府衛生局請益公共衛生宣導,更細膩地了解臨床實際應用抗生素的作法,與當前面臨的建議實施方針,透過深度學習,反覆驗證確立研究方向,盼能為解決AMR議題盡一份心力。

星苗康乃薾教育體系執行長劉雅文表示,HIA學生也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iGEM團隊合作交流,為幼兒製作簡單易讀的繪本教材,走進星苗國際嬰幼兒園帶來一系列有趣的「抗藥性細菌(AMR)」教育推廣活動,以生動有趣的簡報互動、細菌闖關遊戲向幼兒介紹,讓孩子都能擁有健康的防護概念及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星苗康乃薾教育體系董事長黃禹仁也表示,法國巴黎「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GEM競賽是一項國際級的合成生物學競賽。近年來,多個大學及高中團隊都曾參與此國際級的重要盛事,並在該競賽中取得佳績,展現臺灣學生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創新與實力。參賽隊伍需要利用基因工程的技術,設計和建造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系統,非常期待HIA學生在競賽中展現解決問題的科研思維,以及對國際議題的創新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