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在花蓮的午後,陽光從窗櫺斜灑進門邊的畫紙上,一位中年社工輕輕撫著一幅畫,畫中是個女孩,眼中泛著水。那是他三十年前認識的孩子——那群被社會遺忘、曾被稱為「雛妓」的未成年少女。1991年,勵馨基金會以流行病學方式揭開她們的存在,保守估計,全台多達六萬名女孩被迫涉入性交易。她們多來自破碎家庭、經濟困頓,被販賣、被利誘,被「自願」的假象遮蔽。今天,這些故事,成為勵馨在《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30週年展覽上最真實的註腳。

1993年,「反雛妓華西街萬人慢跑」奔向立法院。勵馨帶著公民草案、帶著街頭劇、帶著孩子的故事,一次次敲門遊說。終於在1995年,成為台灣首個由民間提出並成功立法的兒少保護條例。《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確立了孩子是受害者而非加害者的視角,社工、安置、陪偵、後續照顧等制度因而誕生。那不僅是一紙法案,更是社會集體良知的轉折點。多年後,一位曾接受中途之家安置的女孩,已成為社工,她說:「有人相信我,讓我相信自己。」

三十年過去,雛妓的名稱已褪去,但兒少性剝削的形式不曾消失,只是進入了我們看不見的螢幕裡。勵馨指出,目前八成以上的兒少性剝削案件來自數位性影像,包括交友軟體誘導、網路勒索、私密照散佈等。立法已走過30年,機制不斷增強,但數位性暴力仍如暗潮洶湧。勵馨8月12日將舉辦專研討會,重新盤點制度進展,思索下一階段防制行動。因為這些孩子,從未真正安全過,而守護他們的責任,從來不只屬於家庭,更屬於整個社會。
新聞來源:勵馨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