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歷史的門扉——參觀連城博物館明清匾額展 !

【記者 彭可/龍岩·連城 報導】陽光普照,風和日麗,一行人懷著興奮的心情,來到了位於連城的明清牌陳列館匾博物館,博物館的外觀典雅,綠樹成蔭,周圍環境恬靜,彷彿在向每一位來訪者訴說著悠久的歷史。

走進歷史的門扉——參觀連城博物館明清匾額展 。(圖/彭可拍攝)

我們有幸見到了博物館的楊芳主任,她特意抽出時間親自為我們擔任講解員,這讓大家心中都泛起了暖意。楊主任熱情地招呼我們進入展廳,開始了這段與歷史對話的旅程。她的專業與熱愛,使每一位參觀者都感受到這次文化之旅的獨特價值。

步入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明清時期的匾額,靜靜懸掛在展牆上,雖然經歷了歲月的沖刷,卻依然散發著厚重的歷史氣息。這些匾額不僅是藝術品,更是文化的縮影,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故事與人文情懷。楊主任指著一塊塊匾額,娓娓道來它們背後的故事。部分匾額記載著家族的榮耀,承載著先輩的功績;有的則見證了地區的變遷,折射出當時的社會風貌與人情世故。

走進歷史的門扉——參觀連城博物館明清匾額展 。(圖/彭可拍攝)

隨著楊主任的講解,我們瞭解到,這些匾額能夠完好地儲存至今並被收集到館中,實屬不易。每一塊匾額都凝聚著幾代人的心血,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尤其對於研究明清時期的社會文化尤為重要。觀眾們聽得津津有味,對這些古老的匾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與敬意。

在講解過程中,楊主任特別提到了一塊匾額的故事,該匾額上寫著「杖國期頤」。楊主任詳細闡釋了其意義,「杖國」是古代對老年人的一種尊稱與禮遇。老年人所拄的柺杖,在當時不僅是輔助行走的工具,更是身份與級別的象徵。她指著旁邊的復原圖,細緻地介紹了不同身份的人所使用的柺杖,頭部造型各異。

走進歷史的門扉——參觀連城博物館明清匾額展 。(圖/彭可翻拍)

例如,皇帝所用的柺杖,頭部通常為威嚴的龍頭,彰顯著至高無上的皇權;而王公大臣或有爵位的人,其柺杖頭則可能為仙鶴的造型,象徵吉祥長壽、品德高尚。更有一些特殊身份的官員,其柺杖頭會以鴕鳥等造型,各具特定寓意。這些細節生動反映了古代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即便是退休的老人,透過柺杖的形狀與樣式仍能清晰體現身份與地位。

楊芳主任的講解深入淺出,細緻入微,透過一個個生動的歷史細節,她讓我們彷彿置身於那個時代,深入理解社會文化、風俗習慣與禮儀制度。從她的口中,我們聽見了那些曾在匾額上閃耀的名字,這些名字背後所蘊藏的故事,讓我們不禁讚歎,更深刻感受到歷史的深邃與博大。

走進歷史的門扉——參觀連城博物館明清匾額展 。(圖/彭可拍攝)
走進歷史的門扉——參觀連城博物館明清匾額展 。(圖/彭可拍攝)

展廳中的每一幅匾額都靜靜述說著歷史,每一個字句都代表著一段故事,讓我們見證了一個個無法忘懷的瞬間。透過楊主任的講解,我們不僅作為觀眾,更像是一位年輕的歷史學者,在每一次的探索中茁壯。我們瞭解了許多與明清匾額相關的文化知識,感受到匾額不僅是藝術,更是文化的延續,是歷史的承載者。

走進歷史的門扉——參觀連城博物館明清匾額展 。(圖/彭可翻拍)

參觀結束時,大家對這次文化之旅表示感謝,楊主任的用心解說讓我們獲益良多。這不僅是眼前的匾額,更是在歷史浸潤中所體會到的文化底蘊。本次參觀讓我們近距離領略了明清匾額的獨特魅力,對於那個時代的社會文化、禮儀制度有了更為直觀深入的瞭解。每一位參觀者都帶著對歷史的敬意與對未來探索的無限期許,告別了連城博物館,也在心中默默立下了探索歷史的決心。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