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 首度帶庫卡回哆啦A夢故鄉 

報新聞/記者蔡昀臻/台北報導

文化部「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昨(2)日正式開幕,延續開幕日的人潮,今天10點開館前,仍有近百名的觀眾排隊等候進入VS.參觀《臺灣光譜》展覽,以及購買搶手吉祥物a-We週邊商品,一開門就先衝紀念品區的觀眾說,「真的很怕買不到」。中央公會堂室內迎來《黃翊與庫卡》的首演,細膩、溫暖的人機共舞,感動全場近600位觀眾;《狩siù》拚場feat.電氣神將持續在傍晚時分時,帶來最具臺味的萬變氣場。

《黃翊與庫卡》於大阪市中央公會堂演出,是一部人類與機器人詩意共舞,溫柔對話的作品。(圖/文化部)

週日下午在中央公會堂大集會室首演的《黃翊與庫卡》,是藝術家黃翊小時候夢想擁有一個像哆啦A夢般的機器人陪伴身旁,因而自學程式,使生硬的機器手臂成為與他共舞的夥伴。從2012年首演至今巡迴19國,首次將庫卡帶至兒時夢想中哆啦A夢的故鄉日本,黃翊說,他很謝謝藤子不二雄創造了哆啦A夢,讓家境不是很好的他,在童年時可以靠著哆啦A夢得到養分,觸動了他開始之後的創作,甚至為視障者提供口述影像服務等。黃翊特別秀出父親幫他妥善保存下來,他小時候畫的哆啦A夢,他說,這次將《黃翊與庫卡》帶回「家鄉」,希望能讓更多跟他一樣喜歡哆啦A夢的朋友欣賞。

《狩siù》於大阪市中央公會堂廣場演出,期盼傳遞臺日兩國「蓬萊雙島,人神共好」的核心精神。(圖/文化部)

黃翊在座談時也與觀眾分享去年在林肯中心推出的《黃翊與庫卡》、《墨》等作品的口述影像版本,在演出的口述影像外,更設計利用觸覺方式,讓視障者觸摸庫卡的模型、董陽孜的筆觸等,今年來到日本,也特別由日本聲優協助製作口述影像版本。黃翊說,他從2017年開始將演出搭配口述影像至今,從國內外演出經驗中理解,藝術是要讓世界變得更好,能夠讓視障者也接觸藝術,就好像回到童年時的哆啦A夢,用溫暖、科技的方式讓世界更好。

《黃翊與庫卡》今、明兩日共演出3場次,每場次600席的座位預約都幾近全滿,今日14:30開演的節目,在1個小時前,就有數百名觀眾排隊等待入場,從公會堂1樓一路排到3樓。演後座談時,多位觀眾不約而同地稱讚《黃翊與庫卡》演出相當精彩,「讓人感覺機器人也有生命」。觀眾也好奇庫卡演出的心境,黃翊說,雖然庫卡的演出是在模擬他的心境,但是人會變老,庫卡卻似乎一直停留在小孩子的眼光,然後看著他越來越老,「其實我也很好奇庫卡在想什麼?」黃翊補充,他也曾經讓別人取代與庫卡的互動,但卻使觀眾感覺到一股低迷的氣氛,後來就不太敢嘗試。

延續「We_TAIWAN」開幕日的人潮,今(3)日VS.場館一開門,民眾就先衝紀念品區,直說「真的很怕買不到」。(圖/文化部)

傍晚在中央公會堂廣場演出的《狩siù》,藉由電氣神將千里眼與順風耳、女神官的現代舞蹈、千禧藝旦的吟唱共同演繹,期盼傳遞臺日兩國「蓬萊雙島,人神共好」的核心精神,並獻上臺灣人民與神明的祝福。擔任電氣神將與造型的藝術家李育昇說,電氣神將與女神官身上都穿戴著燈光裝置,除了象徵光明與希望,也想藉此傳達言論自由的神聖性。同時,因為神明與神將在藝陣中並不是靠語言表達意念,所以演出也透過律動,例如傳統神轎的劇烈晃動、神將的搖晃擺手等傳達神威;前後搭配藝旦吟唱,則唱出對於臺灣民主化過程的深刻祝福。

現場觀眾中曾在臺灣利用火車環島兩週的野田隆史說,《狩siù》的舞台演出感覺與日本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聽到音樂卻又覺得與日本相似之處,結合機器人裝甲概念的電氣神將讓他直呼「很帥」,也認為形象與日本英雄有相同的地方。頭戴著「TECH WORLD」館漁夫帽,還在昨天「We TAIWAN」開幕一早就去搶購a-We徽章別上帽子的日本觀眾峯孝男說,非常喜歡臺灣,平均1年會去臺灣3次,臺灣人的熱情及溫暖,也讓他想起日本的待人接物之道。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