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 吳德亮
我家太座有把文革壺某日不慎拋飛,不僅壺把斷成數截,壺底與壺嘴也有破損,愛壺成痴的她居然若無其事,讓我大感不解。果然個把月後,壺又完整地出現茶桌上,燈光下不斷閃爍純銀鋦釘的光芒,較原先更加嫵媚動人,且成了獨一無二的「孤品」。
謎底揭曉,果然是出自中國大西北鋦補名家柴桂寧之手,話說三年前我受邀前往陝西省演講,就曾抽空在西安市區採訪過這一號傳奇人物,與台灣鋦補名家的最大不同,就是專精、專業、快速、精確,價格也較親民。無怪乎每天都有破損的陶瓷茶器、花器、藝術品從中國各地寄送來此,威名甚至遠播台灣、港澳及東亞各地。
其實早在物質不甚豐厚的年代,兩岸民間都有所謂的「鋦瓷匠」,專門為人修補破損的陶瓷器,最早還曾出現在宋代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中,老行當至少已傳承千年以上吧?
「鋦」字在《辭海》的解釋為「鋦子,一種兩端彎曲的釘子,用以接補有裂縫的物品」。對岸《新華字典》則定義為:「用銅鐵等製成的兩頭有鉤可以連合器物裂縫的東西,稱鋦子」。至於鋦釘,除了特殊較大的梅花釘外,台灣大多稱為騎馬丁,對岸則多以螞蝗釘或鉚釘、巴鋦子等稱之,且鋦釘過去大多為鐵或銅製,現代則大多以純銀或K金為之,顯然物質生活提升,鋦補的材料也跟著講究了。
可喜的是:台灣近年已從最早沿街叫喚的「工匠補」,提升為專業師傅的「技術補」,至近年由藝術家積極投入的「藝術補」。還有單純以漆藝修瓷或貼上金箔的金繕等,將「補破陶」提升至藝術創作的層次:台灣民間鋦補師傅以南部的蔡佩君與周伯燦兩人最為著名。而藝術補則有中國大陸非遺傳人王老邪在台的兩位嫡傳弟子蔡長宏與李國平;長年深居台中大甲的漆藝名家廖勝文則以單純漆藝修瓷見長;還有旅居上海的台灣藝術家蔡樹康,獨創金繕繪出印象派大師作品作繽紛修補。至於真正能以金繕或鋦補將破壺或破碗創作、達到傳世藝術精品境界的,則非台北的陳高登莫屬。

十三世紀南宋時間,日本平安時代末期的武將平重盛擁有一只來自中國的「龍泉窯」青瓷茶碗,後來輾轉傳到室町時代幕府大將軍足利義政,不過當時底部已出現明顯裂痕,因此以將軍之尊送回中國,希望能換得另一只青瓷茶碗。不過當時中國並未找到相似作品,只能委請民間工匠精心鋦補後送回日本,使得碗底從此留有六處的鋦釘,為原本造型與釉色動人的茶碗更添風韻,反而成了評價更高,且獨一無二的絕世珍品,並因此而得名為「馬蝗絆」。目前且已成了日本國寶,珍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