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志中特稿) 近年來,台灣的民主運作模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當曾經象徵人民主權的選票,被質疑淪為政黨鬥爭的籌碼;當原為民主監督機制的罷免權,被指控異化為政治清算的利器,這不僅掏空台灣民主的實質,更讓台灣民主的制度只剩下殘破的空殼。反罷免(「反惡罷」)運動維護憲法賦予之固定任期與民主程序,「反罷免運動」不僅是對個別罷免案的抵制,更是對台灣民主秩序的維護。當罷免機制被濫用作「以罷制罷」或常態化的政治報復,將對台灣民主的信任及社會共識的侵蝕,將遠甚於任何選舉的輸贏。反罷免(「反惡罷」)應聚焦於公職人員真實違法失職情況,確保憲法賦予的罷免權利,而非成為「清洗異己」的利器。
罷免機制變質:幽靈人口與民意操弄的陰影
2025年7月26日即將登場的首波立委罷免投票,國民黨立委徐巧芯成為綠營鎖定的焦點。表面上,這場罷免被包裝成「公民參與」與「反惡質政治」的展現,然而,其背後卻被質疑是民進黨全力策動的報復性動員。尤為引人關注的是,罷免團體發言人Roger 2024年12月在其公開宣講中,竟公然鼓吹「遷戶籍參與罷免」。此舉形同號召「幽靈人口」灌票,試圖透過短暫的戶籍移入(僅需滿四個月即可參與連署與投票),惡意人為地操弄台灣民意。這已非單純的民主參與,而是一種對選舉公平性的赤裸裸挑戰,甚至可被視為對台灣民意基礎的「詐術」。
依據《刑法》第146條,誘使或操弄他人違法投票已構成妨害投票罪,最高可處五年有期徒刑。然而,面對罷免團體發言人如此公然的爭議性言論,檢調機關卻選擇沉默,這種對法治原則的選擇性執法,不禁令人質疑,在這次罷免行動中,司法是否早已選邊站,並傾向於執政黨一方?
司法權力濫用:政治檢控與寒蟬效應
更令人擔憂的是,當在野黨嘗試推動對執政黨立委的罷免行動時,所面對的不是正常的公平辯論,竟是鋪天蓋地的司法壓力。一場以「過濾雜質」為名的政治整肅行動,自2025年三月以來持續掃蕩國民黨的地方黨部——從台南、台北、新北,到台中、基隆、屏東、花蓮、台東、南投、桃園等地,檢調的突襲搜索行動一波接一波。黨工遭到押送、書記長被約談、主委被帶走,甚至連中央黨部也未能倖免於難。這早超越一般司法偵查的範疇,更像是一場在「綠色恐怖」陰影下的「政治清除作戰」。
徐巧芯委員之所以成為綠營鎖定的目標,其關鍵並非基於貪腐指控或明確違法行為,而是因為她敢於直言、監督力道猛烈,尤其在揭露執政黨「光電綠能」相關的潛在弊案時,觸及了敏感的核心。
假民意行銷與權力鞏固:民主外衣下的威權傾向
執政黨將這場罷免運動巧妙地包裝成「人民自主」的展現,然而實質上,卻被揭露為黨工、網軍、暗樁全面出征的結果。從輿論風向的引導、民意調查的扭曲,到基層動員的部署,形成了一條龍式的「假民意行銷」。其深層動機,不僅是執政黨內部派系鬥爭與政權鞏固的延伸,更意圖透過罷免來「殺雞儆猴」,向所有潛在的監督者發出嚴厲警告:「膽敢揭露弊端,便將面臨被清除的命運。」
這種一邊濫用司法權力來鎮壓政敵,另一邊則操弄所謂「假民意」來驅逐異議者的行徑,已然讓民進黨呈現出披著民主外衣的威權主義特徵。今日台灣所見的「大罷免」,實則是一場「大圍剿」:圍剿異己、圍剿真實民意、圍剿客觀真相。
這場政治風暴不僅撕裂了台灣社會共識,耗損了台灣民主機制的正當性,更是民進黨將國家資源、行政體系乃至於司法體制全面「黨化」的縮影——從國營事業的人事酬庸、外交國防領域的爭議性任命,乃至於如今連罷免制度都淪為「政治獵巫」的戰場。
民主的存續與公民的抉擇
當遷戶籍淪為「程序性操弄」、檢調行動被質疑為「定點清除」、執政黨以「改革」之名行「政治清算」之實,這已非單純的民主失靈,而是一場對民主基石的實質侵蝕。罷免權力被異化為政治清算的「劊子手」,司法公正性淪為政治鬥爭的「打手」,最終,被罷免的恐將是台灣民主本身的正當性與公信力。
因此,即將到來的7月26日,不僅是一場單純的投票,更是一場對抗民進黨霸權,捍衛台灣民主未來走向的全民抵抗。唯有積極投下「不同意票」,堅定支持監督力量,明確拒絕政治清算,台灣才有機會從這場制度崩壞的深淵中擺脫,重塑健康的民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