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德亮
儘管宋代點茶東傳日本後發揚光大成為「茶道」,卻在明代逐漸式微,甚且一度消失在華夏舞台。所幸近年兩岸都有茶人積極投入,矢志重現宋代點茶的輝煌。就我所知,在台灣致力推廣或示範教學的就有「中華點茶文化藝術推廣協會」創會會長李國平、人稱「貝勒爺」的郭永信、「茶藝春秋」的唐文菁等多位,許多茶藝團體也紛紛跟進。而對岸更不乏箇中高手,例如台北某茶館就曾邀請北京專精點茶的「觀合大師」張志剛來台開課傳授點茶技藝,學費每堂6000台幣依然爆滿。而去年我在武夷山「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茶文化區推出的「宋代點茶VS當代點茶」活動也深受歡迎。此外點茶所用之建盞(東傳日本後稱天目碗)在兩岸陶藝界也早已風起雲湧,甚至登上今年大阪世博會。顯然宋代點茶已風雲再起,作為茶藝復興重要一環了。
不過,儘管宋朝製茶「朝採即蒸」、「即蒸即焙」,係不經萎凋與發酵的綠茶,而宋徽宗《大觀茶論》所載「白茶」也應非今日輕發酵的白茶。但經我多方觀察:就算是用石磨研磨且經「過篩」的高檔綠茶或日本抹茶,也很難「點」出宋徽宗「七湯點茶法」所描述的從「結靄凝雪」、「乳點勃然」至「乳霧洶湧」,使茶湯表面形成綿密的乳狀泡沬,且如洶湧的浪花般達到「咬盞」效果的茶湯。因此觀看觀合或郭君點茶,所使用均為當今福鼎白茶研磨而成的茶粉,而非綠茶。
其實宋代皇室點茶所用「龍團鳳餅」,堪稱中國茶葉史上最璀璨的一頁,由於採福建北苑產的鮮嫩茶芽精製壓印而成,作為貢茶的極上品,並非一般平民百姓所能擁有,學者也多以「北苑貢茶」稱之。點茶前必須先碾成粉末再置入茶盞,以沸水注入茶湯再以茶筅擊拂,使茶湯呈現當時文人推崇的白色「湯花」,如元代李德載《贈茶肆》陽春曲所述「噴雪浮甌面」。
只是作為古代貢茶的龍團鳳餅早已不在,留下以毛筆勾勒的宋代《龍鳳團茶圖譜》也很難為今人拼湊出完整的輪廓吧?所幸皇天不負苦心人,就在我受邀武夷山演講的去年深秋,傳說中近年精研古籍、不斷揣摩試煉,終於成功復原北苑貢茶「龍團鳳餅」的第一人-深居武夷山的劉瑞君居然出現眼前與我相識,可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了。
為了解開我的疑惑,我與李國平特別聯袂拜訪了他的工作室,除了深入採訪,也完整攝得了他所製作的每一枚龍團鳳餅,包括足以媲美宋代皇室的精緻錦盒,以及貼有金箔的奢華團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