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與農業部水產試驗所今(17)日共同宣布啟動「臺灣海洋基因體解碼計畫」,預計至2030年前完成100種本土海洋生物基因圖譜,呼應聯合國「海洋科學十年」與SDGs第14項「保育與永續利用海洋資源」願景。首階段計畫將於3年內完成30種代表性物種基因定序,包括文化象徵飛魚、經濟魚種康氏馬加鰆(土魠)、碳吸收潛力微藻、生技應用潛力海洋酵母等,建構臺灣海洋資源數位基礎資料庫。

令人振奮的是,計畫初期即有突破發現——研究團隊利用Hi-C與第三代基因定序技術,意外辨識出一種臺灣沿海尚未記錄的新型貝類,暫名「寶島文蛤」,展現出高度免疫基因與潛在抗病能力。未來透過基因選育技術,有機會培育出高適應力、快成長、低病害的養殖新品種,為面對氣候變遷的水產產業注入解方。

計畫由2023年成立的「臺灣海洋基因體中心」主導,集結中央研究院、國科會等單位支持,整合定序平台與資料分析技術,成為臺灣藍色經濟的新動能。海大校長許泰文強調,這是政府與學界資源整合的典範,對提升我國海洋科技自主能力與產業國際競爭力意義重大。農業部也指出,此計畫為「海洋國家」政策提供科學支撐,深化我國永續治理的核心實力。
新聞來源:國立臺灣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