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黃一洲
當16歲的蕭詠韓(Yung Han, Hsiao)走上國際舞台,榮獲2025年英國 FADA, Future Art & Design Award 混合媒材類金獎(Mixed Media Award – Gold Prize)。
「這不只是作品,而是一場直視人類處境的行動。」
這位來自宜蘭、出身台北的新銳藝術家,用她未滿成年的雙手,刻畫出世界的創傷,也揭示了東亞年輕世代面對戰爭與和平時,最真切的情感與關懷。

從牆壁開始的創作自由
蕭詠韓的創作,從來不在「紙上」。
「家裡的牆、門板、地板,從小就是我的畫布。」她回憶道。比起技巧,他更早學會的是「用身體去感受創作」。爸媽從未阻止他「弄髒雙手」,反而鼓勵他用力感受每一筆顏料的質地、每一道刻痕的深淺。
那樣的自由與包容,成為她走進藝術的起點。畫畫,不是才藝課裡的項目,也不是比賽名次的工具,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存在,一種他與世界對話的語言。

《Hands of War》:雙手控訴世界的冷酷
得獎作品《Hands of War》是一幅版畫,黑白對比強烈、刀痕深刻。畫面上方,多雙巨大的手懸浮空中,象徵操控局勢的政治權力;下方,是紊亂扭曲的線條與破碎圖像,隱喻戰爭中的人民、土地與信仰。
「我在創作時一直想著烏克蘭。」他說。俄烏戰爭開打後,他開始不斷關注國際新聞。「我開始反思,如果有一天,台灣也進入這樣的狀態,我會怎麼做?」
這種焦慮與無力感,透過刀刻與墨痕,被轉譯成了視覺上的衝擊力。「每一條刻痕,對我來說都是傷口,也是一種見證。」
這幅作品沒有明示立場,卻透出極高的情感濃度——既是對戰爭的抗議,也是對和平的渴求。

東亞青春的集體焦慮
從烏俄戰爭,到台海局勢,16歲的蕭詠韓展現出遠超齡的政治敏銳度。他不是為了「評論」,而是試圖「感受」——以年輕人的身份,描繪一個充滿不確定的未來。
這樣的情緒,其實正在整個東亞新世代之間蔓延。他們不再只是被教育體制困住的升學機器,而是開始用創作、社群、媒體,對這個世界提出詰問。
蕭詠韓的作品,正是這種「覺醒感」的縮影。他沒有喊口號,沒有標語化的標籤,但他的刀痕,是這世代的集體低語。
「藝術,不是逃避現實,而是直視它。」
這是蕭詠韓對自己的藝術定義。他相信創作不必被困在畫廊裡,也不該只是審美的遊戲。他要用作品,對這個混亂的世界說出自己的觀察、情緒與提問。
當我們總以為16歲只是探索的年紀,蕭詠韓卻已用版畫向這個世界刻下沉重而真實的問題。這不只是天賦,更是東亞這個時代,一位年輕創作者對歷史與未來的警醒。
履歷
* 宜蘭慈心華德福中小學
* 宜蘭東光國中美術班
* 宜蘭高中美術班
得獎經驗
* 2021宜蘭縣租稅海報設計比賽第一名
* 2022全國學生美術比賽國中美術班組版畫類宜蘭縣第三名
* 2022全國學生美術比賽國中美術班組版畫類全國佳作
* 2024全國學生美術比賽高中美術班組版畫類宜蘭縣第二名
* 2024全國學生美術比賽高中美術班組版畫類全國佳作
* 2024全國學生美術比賽高中美術班組水墨類宜蘭縣佳作
* 2025年英國 FADA, Future Art & Design Award 混合媒材類金獎(Mixed Media Award – Gold Pr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