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吳德亮
收到一盒來自重慶的烏龍沱茶,寄件者是台灣南投的「謝江林茶莊」主人倫子,還附了封信:
「多年前叔叔送我一顆70年代的重慶烏龍沱茶,令我驚訝的竟然是「中茶」出品。重慶出烏龍茶?在我的認知裡,這是少見的組合。拆開品飲,茶湯溫潤厚實,令人驚艷。後來在吳德亮老師所著的《普洱藏茶》中,赫然發現對這款茶的記載,才得知這款烏龍沱茶曾被譽為重慶茶廠史上最好的茶。從那刻起,我開始留意並收藏這一品項,也讓我認識了重慶茶廠民營化後取得峨眉牌商標的藍泰彬先生………。今年終於促成他以重慶當地高海拔的烏龍茶原料,正式復刻這款傳奇茶品。」
話說《普洱藏茶》一書於2008年由聯合報系聯經出版、以及2020年由大陸武漢科技出版社全新推出簡體版以來,至今兩者都還是兩岸暢銷與常銷的大書,多年來也經常有多位兩岸茶界大咖不只一次當面告知說「進入普洱茶領域或啟蒙」都來自《普洱藏茶》這本兩岸都超過十數刷的經典大書,讓我竊喜不已。而重慶烏龍沱茶相隔近40年的復刻推出,居然也緣於這本書,更讓我大感驚喜了。
正如倫子在信末所說「從七〇年代的一顆老沱茶,到今日我們親身參與的復刻過程,這段半世紀的茶緣,像是茶香跨海重逢,一切都始於那本《普洱藏茶》,也歸於我們對一杯好茶的共同記憶與執念。」
其實「沱茶」雖源於雲南,但「沱」茶之名卻源於四川沱江流域,當然四川重慶也少不了有沱茶的產製。根據《茶譜》的記載,重慶所產茶葉遠在西元935年就已列為貢品,直到清末才逐漸沒落。但沱茶卻是重慶與成都蓬勃發展的茶館不可或缺的茶品,1953年以後下關沱茶供不應求,重慶才開始生產沱茶,引自雲南大葉種茶為原料。不過,20年前台灣市面可見的早期重慶沱茶中,茶氣與茶韻最好的卻是1970年代,由重慶茶葉土產進出口公司出品的100公克「重慶烏龍沱茶」。我於2008年初次在「祥興名茶」品賞,以沸水沖泡後的第一泡確有些微的台灣烏龍老茶陳香,但第二泡即完全顯現普洱陳茶該有的熟香與風韻(詳見我的《普洱藏茶》一書)。
我特別再請當初提供的「祥興名茶」主人陳漢民寄來碩果僅存的兩顆1970年代重慶烏龍沱茶,與全新問世的峨眉牌重慶烏龍沱茶做比較:小心翼翼剝開前者斑剝得不成「紙樣」的茶票紙,開湯後豐潤滑順的棗紅色茶湯直入丹田,餘韻仍留在唇齒與喉間蕩漾,40年悠悠歲月加持的厚重喉韻與回甘更令人讚賞。
而拆開後者精緻包裝,以陶藝名家章格銘致贈的普洱茶刀剝下少許沖泡,但見明亮通透的橙紅色茶湯,如漣漪般不斷在口腔釋出濃郁的花香與果香,讓人驚艷。趕緊與遠在重慶的藍先生通上微信,果然原料來自海拔1300公尺會下雪的高山茶區,以重發酵、重焙火的烏龍茶為底蘊所製作,希望「不僅能重現記憶中的味道,更要超越50年前的原版風采。」
透過我的一本暢銷大書意外牽繫起兩岸的一段沱茶情緣,更深深佩服倫子與藍兄的用心,忍不住脫口出趙州和尚的名言「喫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