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台灣女性普遍關注身體線條與皮膚質感,其中一項常見卻被忽略的現象是俗稱「橘皮肌」的凹凸紋理。整形外科醫師鐘一傑指出,「橘皮組織」並非病症,卻會嚴重影響外觀自信,即使非肥胖者亦可能出現。這種現象多發生於大腿、臀部、腹部,長期以來被誤解為肥胖象徵,實則與脂肪堆積、血液與淋巴循環不佳、結締組織變化密切相關。

橘皮組織的形成,源自皮下脂肪細胞膨脹與纖維結締組織的拉扯互動。當脂肪細胞變大,向上擠壓皮膚,配合結締組織的束縛,導致皮膚表面出現不規則凹陷。醫師指出,影響因素包括:荷爾蒙波動、遺傳、久坐、運動不足與高油鹽飲食。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單靠減重能解決的問題,而需從循環、脂肪分布與皮膚彈性多管齊下處理。
面對無法透過減重或保養品解決的橘皮組織問題,越來越多民眾尋求LPG這類非侵入式療程。鐘一傑醫師指出,LPG透過負壓吸力搭配機械按摩,能促進血液與淋巴循環、協助脂肪分布均勻,是適合久坐、水腫、減重或術後修復者的輔助選擇。但他也提醒,療程非一勞永逸,若缺乏運動與飲食控制,橘皮仍有可能復發。民眾應審慎評估個人狀況,由專業醫師客製療程搭配生活改善,方能維持皮膚平滑健康。
新聞來源:ME 生活|ME 美醫誌授權 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