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5月12日是國際護師節,全球用以表彰護理人員在醫療體系中的貢獻。然而在花東地區,除了醫院裡的白衣天使,還有一群長年奔走於社區、巷弄、偏鄉的護理人員,他們默默耕耘長期照護第一線,成為台灣高齡社會中不可或缺的支柱。門諾基金會便是其中重要角色之一,透過其派駐個案管理員,提供包括居家照護、身障陪伴、到宅沐浴與送餐等服務,展現護理專業在社區層級的深厚價值。

這些護理人員的堅持來自長年累積的使命感。江純唯個管員服務超過十年,從長照1.0走入2.0新制,她指出:「不同服務場域鍛鍊了觀察力與應變力,也更深刻體會到陪伴的重要。」她每日穿梭在花東偏遠村落,協助獨居長者清潔與進食,甚至成為他們最熟悉的面孔。資深護理人田嘉梅則提及:「我們不只是照顧病人,而是接收他們的情緒,很多時候必須自我淨化與調整,才能繼續前行。」這樣的工作壓力與情緒負擔,也突顯了對護理人員心理支持的迫切需求。

面對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2025年預估長者將占總人口超過20%),長照人力的補充與穩定成為急務。以門諾基金會的服務模式觀察,未來若能在偏鄉推動更多社區型護理據點,整合醫療與照護資源,有望降低長者醫療耗用成本,並提升生活品質。此外,如何改善護理人員的待遇與心理支持機制,也將直接影響長照品質與持續性。國際護師節,不僅是表揚,更是一面鏡子,照見我們對這群社區照護英雄的理解與支持是否足夠。
新聞來源:門諾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