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哲偉專欄】苗栗不能只是桃竹苗大矽谷的邊陲

文/ 鄧哲偉  臺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我是在苗栗長大的孩子,出生在苗栗通霄,直到竹南高中畢業才離開苗栗。無論人生走到哪裡,苗栗永遠是我心中最熟悉、最深刻的地方。這裡是我來的地方,未來也是我最後歸處,祖輩世世代代在這裡扎根,我與家人也將在此落葉歸根。

最近,行政院推動「桃竹苗大矽谷推動方案」,要把桃園、新竹、苗栗串聯成台灣科技產業的核心走廊。這項國家級政策的願景令人振奮,但我也忍不住擔憂:苗栗會不會,又被當作過路點?又一次,站在科技火車呼嘯而過的鐵軌旁,看著繁榮遠去?

如果政府真心希望苗栗也能受惠,就必須正視我們長年以來的結構性問題,尤其是醫療、產業、交通與生活配套。以下是我作為一個苗栗人,寫給政策規劃者的一些建議。

一、醫療資源嚴重不足:需要一座真正的醫學中心

苗栗人都知道,看病常常得跑去新竹或台中。我們全縣只有一間區域醫院(大千綜合醫院),很多急重症根本無法即時處理。尤其近年竹南、頭份人口快速成長,醫療資源卻原地踏步,讓人憂心。我通霄的鄉親們生病總是往台中榮總、中國醫藥學院送,真的路途遙遠。

竹南有全國最頂尖的國家衛生研究院(國衛院),但它卻缺乏臨床醫療的延伸。如果能在竹南或頭份設立一座苗栗生醫園區醫學中心,由國衛院與長庚、台大等醫學中心聯合設計,不僅能補足在地醫療量能,也讓國衛院的研發能真正落地應用。

這座醫學中心可以聚焦智慧醫療、癌症治療、急重症服務,也能成為AI與生醫交會的創新試驗場。不論是爭取中央編列預算,還是引進企業ESG資源(像台積電、鴻海),我們都應該把握機會,讓苗栗不再是「醫療次等縣」。

二、產業集中化:地方發展不該只剩竹南銅鑼

說到科技廊帶,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竹南與銅鑼園區,這沒錯。但苗栗這麼大,其他鄉鎮呢?通霄、苑裡、卓蘭……依然以傳統農業或觀光為主,產業落差讓人心痛。難道他們就不能分享科技的果實嗎?

我建議政府應在後龍、苗栗市設立科技衛星園區,引進中下游產業與綠色科技,例如半導體封測、生醫製造、低碳技術等。同時,應推動「科技農業」,讓苗栗的好山好水能與AI、物聯網接軌,創造出新的產業型態。

苗栗有聯合大學,離清大、交大也不遠。我們可以設立「苗栗半導體學院」與產業合作辦專班,保障在地學生實習與就業機會。不要再讓我們的年輕人,一畢業就被迫北漂或出國就業,不回來了。

三、交通與生活機能:要把人留住,不能只靠理想

很多朋友從苗栗到竹南園區上班,通勤時間很長。高鐵苗栗站班次稀少,台鐵豐富站又未被重視,公共接駁也不方便。長期下來,大家不是忍耐,就是搬走。我建議政府儘速開設「科技廊帶快捷公車」(竹南-後龍-苗栗市-銅鑼),電動車密集班次,並整合高鐵接駁。也要爭取台鐵增停豐富站,打通園區通勤動線。

在居住方面,建議可以設立只租不售的科技青年宅,以合理租金提供園區員工與醫護人員安居。甚至可以活化通霄、苑裡等地的閒置校舍,改造成創業基地、共居空間,吸引年輕人返鄉,創造新生活方式。

四、能源轉型:苗栗可以是綠能示範區

我們通霄人對風車不陌生,苗栗沿海風力與太陽能潛力豐富。如果能在新建園區中規劃20%以上使用綠電,並導入儲能系統、微型電網、循環經濟機制,不但符合淨零排放的國家政策,也能提升企業進駐意願。

特別是通霄火力發電廠,應思考轉型為能源教育基地或技術展示中心,讓這個過去承擔污染與發電壓力的地方,也能成為低碳轉型的典範。

五、結語:苗栗不能只是科技廊帶上的一站

我們苗栗支持科技,但我們更渴望的是一個「有醫療、有產業、有生活」的完整地方發展。苗栗人有勤奮、有韌性,但我們也需要一點公平的起跑線。

苗栗是我的家鄉,也會是我最後的落腳處。我寫這篇文章,是希望中央政府能更重視苗栗,為了我們的下一代能安心在這片土地生活、成長、老去。「桃竹苗大矽谷」不是夢,前提是苗栗不能再被忽略。讓我們一起努力,讓苗栗成為真正的「科技共榮之地」,而不是永遠的過客與邊陲。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原始新聞來源 【鄧哲偉專欄】苗栗不能只是桃竹苗大矽谷的邊陲 臺灣郵報.

author avatar
羅伯特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