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大學申請季,許多學生與家長仍舊迷信學測成績的高低,卻忽略了影響錄取結果的真正關鍵 —— 備審資料。在 114 學年度申請入學制度下,備審資料不再只是形式,它是教授評斷學生是否具備「深度思考、學術潛力與社會影響力」的核心依據。對此,STB擇優攻略顧問指出,一份優質的 114大學備審資料範例 往往融合了具體的多元表現範例,不僅提升被看見的機率,更是改變錄取命運的第一步。
備審資料成為入學新門檻,教授重視哪些關鍵?
以往只靠學測高分即可進入頂尖大學的時代,已經過去。如今,大學更看重「個人特質」與「學習歷程」,評審教授普遍指出,一份能吸引目光的備審資料,通常具備三項特質:
- 學習動機與批判思維的深度展現
比起制式敘述,教授更看重申請者是否能將興趣轉化為行動。舉例而言,一位申請心理系的學生,不該僅說「我對心理學很有興趣」,而應進一步說明「曾主動閱讀阿德勒相關書籍,並透過設計問卷實測『自我價值感與人際互動』的關聯性」。 - 多元表現範例的深化與連結
多元表現不應只是活動的羅列,而是要看到「從經驗到學習」的轉化歷程。例如參與模擬聯合國,不該只寫「學到團隊合作」,而是要說明「如何運用立場陳述技巧,促進決議通過」這類具體貢獻。 - 未來潛力與社會影響力的具象展現
教授在意的不只是過去的經歷,更是你未來是否能在該學門中發揮影響力。像是一位申請資工系的學生若曾自組校內AI讀書會,三個月吸引百人參與,這就是絕佳的多元表現範例,不但展現領導力,也彰顯主動學習的精神。
常見備審錯誤,讓你錯失錄取良機!
根據 STB 擇優攻略顧問輔導數千名學生的經驗觀察,許多學生犯下以下錯誤:
- 內容堆疊,缺乏邏輯結構:備審資料猶如履歷,一眼就要讓教授抓住亮點。應明確區分段落,使用「動機 → 經歷 → 反思 → 未來目標」的結構最為清晰。
- 缺乏深度與個人視角:千篇一律的說法只會淹沒在百份資料中,反之,具備個人經驗詮釋與問題解決過程的敘述,才真正打動人心。
- 無法展現學術潛能與問題解決力:只說興趣,不說行動,是多數學生的通病。教授想看到的是「你面對問題時做了什麼」。
高分備審這樣寫,才能真正脫穎而出!
以下是教育觀察者總結的三大撰寫原則,幫助你打造「能過10秒審閱門檻」的高品質備審資料:
- 聚焦重點,善用代表經驗說故事
選擇對申請科系有關聯的 2-3 個代表性經歷,從經驗中挖掘反思與成長,才是加分關鍵。 - 善用數據與成果佐證說服力
別光說「我很努力」,而要寫「曾帶領小組製作小型專題,成功減少30%誤差,並獲校內科展優等」。 - 整合自傳、讀書計畫與學習歷程
三者之間要形成「一條清晰主軸」,如:「我對環境議題的關注 → 自主參與再生能源計畫 → 擬申請環工系進一步研究能源永續解方」。
專家提醒:「備審資料不只是申請工具,更是一次自我定位的過程」
STB 擇優攻略顧問團隊指出,越來越多學生透過系統性的輔導與診斷,不僅提升錄取率,更明確了解自身興趣與未來志向。尤其對想在 114 學年度取得先機的學生而言,掌握 114大學備審資料範例 與深度 多元表現範例 的撰寫邏輯,將是申請勝出的關鍵!
想獲得「備審大禮包」與最新備審攻略?
立即加入 LINE官方帳號 預約一對一諮詢,或洽 STB擇優攻略顧問:
12 小時極速交件,正取不是奇蹟,而是選擇了對的方法。
諮詢專線:0958-381-159 / 02-7750-6245
更多技巧與備審資料範例分析:https://stbguide.tw/
教授每天要看上百份申請資料,沒有亮點的備審根本撐不過 10 秒
以上資料由STB擇優攻略顧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