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隨著數位通訊成為現代人主要的溝通方式,表情符號(emoji)早已深入你我對話日常,成為情緒表達的重要輔助工具。然而,表情符號真能準確傳達情緒嗎?使用錯誤是否會產生誤解?甚至讓人陷入「社交偽裝」的心理困境?諮商心理師提醒,當我們愈來愈依賴表情符號時,也該重新檢視它在溝通中扮演的角色與心理影響。

「句號騷擾」、「假笑表情」凸顯跨代與文化溝通斷層
根據日本媒體報導,年輕族群對訊息結尾的「句號」感到壓力,甚至創造出「句號騷擾」的詞彙,顯示不同世代對語氣與禮貌的認知出現落差。而心理師林佳瑾指出,表情符號雖能輔助情緒傳遞,卻也因裝置顯示差異或文化背景不同,可能造成誤會。像是倒笑臉表情,在部分文化中是俏皮,在另一些文化中卻可能被解讀為諷刺。這些細微差異,讓文字背後的情感變得更難拿捏。
表情符號變成「社交面具」,長期使用恐壓抑情緒
除了語意誤解,林佳瑾也警告,表情符號過度使用還可能成為「社交偽裝」工具。當人們感到不悅或沮喪時,卻仍用歡笑表情來維持社交和諧,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壓抑情緒、社交疲憊與自我認同混淆等問題。她提醒,若經常無法真實表達自己,可試著改用語音、面對面溝通等方式,釋放情緒壓力。
表情符號是輔助不是遮掩,適量使用才是關鍵
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出四點建議:第一,根據語境適量使用;第二,留意對方的文化與裝置差異;第三,避免用emoji掩蓋情緒;第四,將其作為溝通輔助、非替代工具。她強調,表情符號沒有對錯,但應用得當才能提升理解,否則可能讓溝通事倍功半。下次你傳出一個笑臉時,不妨先問自己:這個表情,真的是你想表達的情緒嗎?
新聞來源:ME 生活|ME 美醫誌授權 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