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新聞/記者蔡昀臻/台北報導
一年一度的兒童節將至,對許多孩子而言,這是屬於他們的快樂節日,爸媽會陪伴他們遊玩,但對大多數弱勢家庭的孩子而言,這天卻可能依舊無人陪伴!
根據基督教救助協會《1919陪讀計畫112學年度上學期成果報告》,超過5成的受助兒少來自解組家庭。他們可能因父母離異、喪偶,或長期缺席,導致孩子缺乏關愛與陪伴,面臨高度的「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而這些經歷可能持續到成年,深遠地影響他們未來的發展。因此1919陪讀計畫透過節日活動、課程學習,或假期體驗來幫助孩子。更在113學年首度開辦「機器人設計課程」,為孩子們補足家庭教育的缺口,期待他們能在愛與陪伴中健康成長。

童年逆境衝擊未來 逾5成陪讀班孩子家庭解組
「童年逆境經驗」(ACEs) 理論,來自1998年發表於《美國預防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的一項研究。研究指出,兒童若在幼年時期經歷身體虐待、情感忽視、家庭暴力、父母酗酒、藥物濫用、貧困等,就可能影響未來的身心健康、學習能力、社交適應,及行為發展,甚至增加罹患慢性病與心理疾病的風險。
這並非冰冷的理論,而是1919陪讀班許多受助學童的真實處境!在1919陪讀計畫112學年度受助的320班2,293名學童中,逾5成來自解組家庭。其中37%父母離異、6%父母喪偶,另外有32%的父母有身心問題、不良嗜好、不當管教等特殊狀況。也就是說,家庭解組、經濟困境、缺乏親職陪伴,讓這些孩子處在高度的童年逆境風險中。
機器人啟動孩子學習樂趣 培養邏輯思維與創造力
但「童年逆境經驗」並非不能扭轉!救助協會服務管理組主任梁佳宏指出,「1919陪讀計畫平常除提供課業輔導、品格教育、營養晚餐、家庭關懷外,也非常重視孩子的『全人發展』。我們規劃有假日體育班、藝術陪伴等多元課程,希望讓孩子的學習充滿探索與樂趣,進而翻轉童年逆境,開創希望的未來。」
梁佳宏表示,去年12月,1919陪讀計畫就增添了「機器人設計課程」。與台北美國學校的機器人社團合作,推出「FIRST 青年機器人計劃」。在台東3個陪讀班舉辦機器人體驗活動。透過組裝、程式設計,及英文教學,讓孩子在寓教於樂中找到自信與潛能,從遊戲中培養邏輯思維與創造力。

多元學習增進求知慾 學童信心增強學業進步
台東自由成功1919陪讀班去年也參與機器人課程。鄭琇文牧師表示,許多家庭因經濟困難,無法給孩子足夠的陪伴與資源,而使孩子深受童年逆境經驗影響。「但當孩子們看到電腦能操作機器人跳舞時,眼睛都亮了起來。有些平常學習意願不高的孩子,當天就表現出強烈求知慾,回家後還迫不及待與鄰居分享學習心得。」
3年級的小玲(化名)有3個弟妹,全家靠爸爸打零工維生。由於家中經濟困難,有時連孩子生病,爸媽也常拖著不帶去就醫。這些童年逆境經驗,讓小玲極度缺乏自信,剛來陪讀班時,總是低著頭、不敢說話。「但在老師長期陪伴,及參加機器人課程後,她慢慢增強信心,不但在教會晚會中擔任話劇女主角,學業成績也大幅躍進。上學期期末考,五科總共進步了77分,改變驚人!」琇文牧師說。
希望每天都來陪讀班 因為這裡有人關心我
「若沒有陪讀班,這些孩子的童年,可能就只能在家門口的馬路上度過。」屏東沿山1919陪讀班的羅小君長老感嘆。「對我們部落許多弱勢家庭孩子而言,陪讀班不只是他們寫功課的地方,更是唯一能感受到關心與陪伴的所在。因為這裡能讓他們學習、遊戲,及探索未來。」所以沿山陪讀班平常透過烘焙、工藝、運動等職業體驗課程,幫助孩子發掘興趣與潛能。每年也會固定舉辦戶外體驗活動,如到戶外親子共遊、到台北科教館兩天一夜旅行,為孩子拓展眼界。
3年級的小牧(化名),爸爸是植物人、媽媽離家,由阿嬤獨力照顧。他因沉默寡言,一度被誤以為有自閉症,直到陪讀班老師發掘他對昆蟲充滿熱情,才打開他的心門。小君長老表示,如果沒有陪讀班,類似小牧這樣的孩子,可能就被埋沒了。如今的小牧常笑著說:「我希望每天都來陪讀班,因為這裡有人關心我!」
救助協會自2004年發起1919陪讀計畫,21年來已資助超過8萬人次的弱勢家庭孩子。113學年度1919陪讀計畫將持續資助全台233班的弱勢家庭兒少。救助協會呼籲社會大眾能持續支持1919陪讀計畫,讓弱勢家庭的孩子能在愛與關懷中,擁有快樂童年,為未來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