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熱鬧的春天 「田野聲景調查」聆聽大自然的生物多樣性

引新聞INNEWS 記者劉承恩/台北報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與實施友善農田的農友合作,啟動田野聲景調查,於田邊架設自動錄音機,記錄野生動物的鳴叫聲,並開發可自動辨識動物叫聲的人工智慧(AI),分析速度約人工方式的千倍,且準確率可達九成,開創用聲音進行野生動物生態調查的新方法。

初春的清晨5點半,天邊斷斷續續傳來3、4聲急促而清亮的「丟、丟、丟」聲,是冬候鳥青足鷸,正三三兩兩地趕著飛回北方的繁殖地。幾隻澤蛙還不想休息,不時地發出「嘓、嘓」聲,隨著聲音間隔愈來愈長,緩緩沉寂。突然間,白腹秧雞一連串響亮的「苦哇-苦哇-苦哇、哇、哇」聲音打破了黎明前的靜謐。紅冠水雞、褐頭鷦鶯、彩鷸、大卷尾…等鳥兒們一下子全叫了起來,開始了清晨喧鬧的大合唱。記錄這段聲音的錄音機架設在宜蘭員山,一處由「農田裡的科學計畫」團隊經營的生態友善農田。

為什麼要用錄音機作動物調查呢?特生中心主任楊嘉棟說明,因為聲音是很多動物的重要溝通方式,也是野生動物調查的重要對象。但由於野外調查需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因而很難長時間進行。利用錄音機可以全年無休的優點,代替調查人員在野外聽聲音,再把錄得的聲音帶回分析,可以彌補人力上的不足。

錄音機不會只錄到動物的聲音,還會錄到風聲、雨聲,以及人為產生的各種機械性聲音等,這些聲音合稱為聲景(Soundscape),特生中心研究員林瑞興解釋。把動物聲音從大量的聲景資料中抽離出來,是非常耗時而專業的工作。為了減輕負擔並加快速度,特生中心正在開發可以自動辨識動物聲音的AI。經過初步測試,AI每小時可分析250小時的錄音檔,約是人工分析速度的1000倍,而且準確率可達九成。雖然目前只能辨識少數幾種物種,但透過資料的持續累積,相信未來在物種和準確度上都將有很大的進展。

特生中心在新北市貢寮區也有架設錄音機,是「狸和禾小穀倉」生態調查員劉恩豪父親的水梯田,也屬於生態友善農田。楊嘉棟主任說,早期臺灣為了快速滿足食物需求,在田裏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而代價就是污染了環境,犠牲了生物多樣性。瑞秋•卡森為了警告人們濫用農藥的後果,在1962年出版了《寂靜的春天》。而與特生中心合作的這些農民朋友,他們在生產的過程中都不使用化肥或農藥,並且維護生物多樣性和水土資源,因而稱為生態友善農業。

從我們錄到的聲景資料中也可以印證,友善農田的春天非常熱鬧,一點兒都不寂靜。希望未來有更多的農民朋友能跟進,加入生態友善農業的行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