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臺灣關係法45週年福和會論壇─邁向臺美關係新里程碑」

報新聞/記者蔡昀臻/台北報導

    美國與臺灣關係的基礎《臺灣關係法》,113年為立法45週年,福和會13日上午09:00至18:00,於臺大公衛學院101講堂(臺北市徐州路17號),舉辦「臺灣關係法45週年福和會論壇──邁向臺美關係新里程碑」。
   前無任所大使、福和會常務理事楊黃美幸開幕致詞表示,很榮幸代表福合會理事長,感謝準副總統蕭美琴女士及專家學者蒞臨,1979年美國國會制定臺灣關係法並由美國卡特總統簽署生效,《臺灣關係法》不僅保障臺灣的安全,也是協助臺灣民主轉型的推進力,更是臺美合作的重要基石,臺灣關係法是代表深化美國與臺灣的夥伴關係,並支持臺灣和韓國以及其他民主國家加強緊密合作交流的重要法案。
貴賓準副總統候選人蕭美琴表示,全球國際局勢非常複雜多變,俄烏戰爭已經超過兩年,至今尚未結束,以巴衝突、南海區域緊張,而中共投入軍力對臺灣文攻武嚇,造成區域的不安,臺灣人民除了關心世界情勢外,也特別關心臺灣海峽能不能維持和平跟穩定,準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提出提出臺海和平的「四大支柱」(Four-pillar plan for peace),強調要加強臺灣國防,兩岸問題維持現狀。第一是強化國防威懾力,將延續蔡英文總統的計劃加速國防轉型,加強具成本效益、機動性的非對稱戰力;第二是提升經濟安全,減低對中國貿易的依賴,鞏固臺灣的供應鏈安全;第三是與全球民主國家建立伙伴關係,尋求與盟友間更進一步交流。第四是有「穩定且具有原則的兩岸領導力」。 蕭美琴表示,在國防安全上,為了臺灣所面臨的威脅,美國除了臺灣關係法所承諾傳統軍售外,近年美國國會也透過立法通過「總統提用權」(PDA)、外國軍事融資及軍事教育與訓練等政策工具,協助臺灣防衛的能量。臺灣人民需要展現捍衛民主和我們主權的決心,提升國防預算,並加速軍事改革,才能獲得更多國際友人的支持。
美國臺灣關係法45週年福和會論壇─邁向臺美關係新里程碑」。(圖/福和會提供)
美國臺灣關係法45週年福和會論壇─邁向臺美關係新里程碑」。(圖/福和會提供)
      第一節論壇討論臺灣關係法的歷史背景與戰略意義,前美國空軍軍官吉耐獅中國對外經常使用「臺灣問題」、「和平統一」、「分裂份子」等用詞,而且領導人習近平並非第1個稱臺灣屬於中國,未來不能隨意相信下任領導人「可能是對臺灣比較好的人」。臺灣關係法是具有效力的法律,美臺基此建立互信機制,並頻繁交流軍事領域間的合作。 中央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溫賈舒博士表示臺灣關係法(TRA)爭議,包括維持現狀、戰略模糊、未向中國做出再次保證、防止臺灣「搭便車」和讓美國陷入「同盟困境」,即大國擔心被小國「牽連」,小國則害怕大國「背叛」。戰略模糊是威懾中國武力犯臺及臺灣宣布獨立的雙重目的,但反駁論點認為臺灣已獨立,不用嚇阻,且美國對臺應有更清楚的安全承諾,利用武力來嚇阻中國。
        前美國國防部官員胡振東表示臺灣關係法的目的是協助維持西太平洋和平與穩定,繼續維持美國人民與臺灣人民間商業、文化與其他關係,使得臺灣的未來以和平方式決定為基礎。臺灣關係法(TRA)不只關切臺灣安全,美國國會已認知到臺灣和平安全穩定對西太平洋地區的重要性。現在服役期間的美國軍官及國防部文職人員能派駐臺灣,且美國在臺協會(AIT)也能升起美國星條旗,都顯示過往美國的自我設限有所改變。至於臺灣關係法(TRA)能維持多久?該法「表明美國決定和PRC建立外交關係之舉,是基於臺灣的前途將以和平方式決定這一期望」。
        前國防大學政戰學院院長余宗基認為,臺灣軍購條件已逐步改善,甚至能跟上日、韓層級。從美國已逐步取消很多自我設限的規來看,加上臺灣與北約國家的關係也在進步,臺灣向美國軍購的地位和限制條件,已逐步跟上日本、韓國,這些都可以證明美國非常在意臺灣,其一中政策也在慢慢調整。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宋國誠博士進行「臺美戰略結盟新時代」主題演講,2024年是臺灣關係法立法45周年,促使我們來思考深化與鞏固臺美的關係,以及未來可能的合作,因此應對「短、促、急、猛」的臺海戰爭,臺灣應該從「遠程/重型/昂貴/耗時」的採購,轉向自行打造或臺美聯合生產的「近程/輕便/低廉/迅速」的打擊系統,而臺灣的整體戰術部屬,應該以「反封鎖」、「反孤立」、「反登陸」、「護航道」為四大原則,改變過去「本島焦土防衛」的設計,朝向「超前反制」或「提前瓦解」的方向發展,另外除了常規、通用的軍隊建置之外,也要組建「專門打擊部隊」,也就是專門針對中共侵犯臺灣的「專業軍隊」,配置特種部隊和特種武器。雖然常規與專門之間的界線很模糊,但是可以針對中共攻臺的武器系統和戰術攻勢,以「針對性對打」的原則,重新佈署臺灣的戰術應用。
   第二節論壇由國際媒體代表、外籍學者以國際觀點來看《臺灣關係法》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在臺辦事處主任葉皓勤表示2019年起臺灣與歐盟互動開始增加,東歐國家政壇對臺灣非常友好,尤其是立陶宛跟臺灣的關係相當緊密。臺灣外國記者會會長(日經亞洲)周浩霖表示除了中美關係外,大多數外媒開始注意臺灣的政策改革諸如婚姻平權、經濟改革及原住民權益等,開始運用不同的角度看臺灣,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彭保羅博士表示歐洲一般媒體對臺灣相當友善,以法國世界報為例,近期臺灣地震,媒體報導「臺灣社會很有韌性,由於自然災害管理的出色掌握,人員傷亡不多」。
   第三節論壇談美國友臺法案與美臺發展共同防衛,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陳冠廷委員表示,最近很多友臺的法案包含包括「不歧視臺灣法案」(Taiwan Non-Discrimination Act, H.R. 540)及「保護臺灣法案」(PROTECT Taiwan Act, H.R. 803)。前者推動支持臺灣參與「國際貨幣基金」(IMF),後者則要求如果臺灣安全、社會及經濟體制遭受中國威脅,美國應全力透過將中國排除於20國集團(G20)、國際清算銀行(BIS)等國際金融機制與組織之外,予以反制。兩法案對支持臺灣擴大國際參與及反制中國施壓臺灣都具有正面意義,後續將送交聯邦參議院審議。
    哈德遜研究所中國中心主任余茂春表示45年前制定的「臺灣關係法」是美臺關係基石,但現今可能已不足以因應美中臺關係的複雜性。美國必須重新評估對中和對臺策略,汲取1979年美中建交後相關發展的教訓,確保過去的誤判不會束縛美國,而是以清楚理解當前戰略環境為指引,最重要的是堅守美方道義上的義務,應在外交上承認臺灣是一個自由、獨立的國家,擁有引以為榮的人民、自45年前臺灣關係法立法以來新誕生的主權和國家地位。
準副總統蕭美琴。(圖/福和會提供)
準副總統蕭美琴。(圖/福和會提供)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