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需市場急凍 六類台商獲利慘跌九成

財訊雙週刊

近來中國經濟表現疲弱問題引發各界關注,其中內需市場不振、就業市場惡化,更連帶影響到中國台商的業績表現。根據最新一期《財訊》獨家調查顯示,內需型六大產業的中國總獲利,從2019年的609億元顛峰,到2022年僅剩50億元不到,獲利斷崖式衰退逾九成。中國經濟吹起結構性逆風,台商未來何去何從,值得投資人密切關注。

最新一期《財訊》製作「盤點中國內需股」專題,分析72家台灣上市櫃公司財報,發現以中國內需消費為主的食品、水泥、造紙、餐飲、百貨、醫美六大產業,認列的中國轉投資損益,出現驚人的衰退幅度。該專題同時解析中國失業率之謎,並對當下北京救市的短多與長空有深入的解讀。

位於中國上海虹橋街道上的古北新區,不僅是外資在中國的居住首選,也是台商的聚集地。8月初,兩位台商坐在這小區裡的咖啡廳聊天,整整一個下午,直到他們離開,店裡只有他們兩人,還有3位無所事事的店員。

一家上海咖啡廳內的小故事,真實反映出中國正面臨的大麻煩。8月7日,中國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碧桂園,因無力支付兩筆美元債券利息,造成違約;與此同時,另一家中國房地產開發商恒大則在美國聲請破產。中國前十大房企,有9家面臨財務危機,房地產崩壞的中國版金融海嘯,似乎即將席捲而來。

房地產崩壞只是中國經濟危機的一環,維繫中國經濟成長命脈的出口,近期表現也是每況愈下;單月出口年增率從2022年10月開始呈現常態性衰退走勢,今年7月的出口年衰退更達14.5%。

出口不振,工廠的職缺少了,連帶影響中國的失業率,其中青年失業問題更是明顯惡化。由於就業狀況持續惡化,北京當局已宣布自8月起「蓋牌」,暫停公布數字。中國問題海嘯一波波來襲,CPI持續下滑,7月竟轉成-0.3%,顯示中國已進入通貨緊縮時代。《華爾街日報》更直言:「中國40年的繁榮,已經結束了。」

根據《財訊》報導,台商自1990年開放赴中國投資至今30年,以中國內需市場的台灣上市櫃公司營運,包括水泥、造紙、食品、餐飲、百貨、醫美六大產業,都曾是中國快速發展、人口紅利下的直接受益者;自2009年到2019年,這六大產業每年認列中國獲利,從84億元飆升到609億元的最高峰。

然而,從2020年開始,台灣相關公司的掛牌數量雖仍持續增加,但認列中國獲利,卻出現了驚人的衰退幅度。《財訊》盤點台灣上市公司上述中國六大內需產業、72檔台股的認列獲利,從2019年的609億元顛峰後,到2022年總獲利僅剩48億元,還不到高峰的1/10。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