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台北市議員質詢「臺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經費及運作」一事,台北市資訊局回應:
臺北市於105年成立「臺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藉由其ICT(資通訊科技)領域專業知識,為北市府引進多項創新實證專業及提供政策研析規劃建議,開放民間創新能量導入城市場域之管道,五年來經費約為1.7億,平均每年編列近3千5百萬,用於辦公室營運(含15-22人工作團隊)、活動業務、國際調研與國際合作所需費用等。
智慧城市的發展為一長期治理藍圖,原就伴隨過往汲取之失敗經驗而與時俱進,民間提案雖未必均完成實證,但也提供業者修正方向、積累經驗技術,同時提升本市數位化程度。為強化落地可能性,本府自109年度起秉持「政府出題、產業解題」原則,以「智慧城市1+7領域」徵案,由各局處提出需求,透過「臺北市智慧城市產業場域實驗試辦計畫」尋找創新解決方案,各領域智慧城市推動小組就實證成果進行評估檢視,內外部專家並依政策可行性、技術合適性、法規適應性及社會影響性等共同討論,最終於府層級決策會議研議是否可擴大形成政策,強化整體效益。
「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的概念源於歐洲,無論是芬蘭的赫爾辛基、丹麥哥本哈根、荷蘭阿姆斯特丹或西班牙巴塞隆納等城市皆循此模式,公私合力,將城市打造為開放創新之實驗室。創新實驗不免有成敗,有關外界質疑本府辦理之實證專案逾半終止,可能由於技術、服務模式或市場反應等因素,以致部分實驗結果不盡理想;然透過媒合公私單位之場域與資源,政府除協助產業驗證解決方案、使其更為成熟,有助建立健全的生態系外,也降低直接應用創新科技所衍生之風險,實證專案所帶來的經驗更可做為後續施政參考,仍有其正面價值。
近年來,本市推展之寶貴經驗已成為國際間各城市交流的重要議題,一方面創造國際智慧城市鏈結機會,拓展國際外交;另一方面臺北市亦在國際上屢獲獎項肯定與國際智慧城市專家推崇,顯見臺北市於國際智慧城市展現「開放、創新」之品牌形象。未來本府將持續創新精神,從市民需求與局處出題角度出發,以提升實證專案落地率,提高市民生活品質與協助產業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