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南院:亞洲織品展3/12~6/5

報新聞/編輯部

亞洲織品展故宮南院的常設展,精選各區域織品菁華,呈現亞洲多元文化,提供一個教育、鑑賞及體驗的展覽。共分四個單元,「焦點展件」全面分析經典織品的特色,進一步詮釋它的文化意涵;「認識織品」從纖維材料、織染技法、裝飾紋樣、服飾剪裁等方面解構織品染織工藝,讓織品賞析更淺顯易懂;「區域風情」介紹包括西亞、東亞、東南亞、南亞等各地精湛的織品服飾,期待能體驗不同地域風格的文化櫥窗;「婚慶盛裝」透過亞洲各地結婚禮服的展示,理解服飾背後的禮俗文化,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

單元一 焦點展件
刺繡,是南亞最著名且珍貴的一項紡織傳統。
這項手藝,在成衣普及之前,一直是家庭手作與家庭記憶的重要一環。
南亞不同世代的女性,透過一針一線的學習,傳承家族技藝,
同時也將自己當下的情感與生活,綿密地縫了進去。

20世紀初期 波卡麗刺繡頭巾
這件波卡麗,是一條女子頭巾,這種頭巾類似披肩,可以圍在脖子上、披蓋在肩上與頭上。

單元二 認識織品
什麼是織品?它們又是如何製作而成的呢?讓我們從材料、技法、剪裁、紋飾等面向,重新認識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織品。

19世紀 織金綴織男性外袍「阿巴」(aba)的寬鬆外衣,廣泛見於中東地區,也是貝都因(Bedouins)男性傳統服飾。貝都因人是居住在沙漠地帶的阿拉伯人,他們以氏族部落為單位,過去主要遊牧於西亞和北非的荒原及沙漠之間。

單元三 區域風情
亞洲幅員遼闊,織品文化多元,本單元以西亞、東亞、東南亞、南亞等區域,精選各地織品服飾,呈現不同區域的穿衣文化風格。

西亞/伊朗(波斯)
波斯,是古代伊朗眾多王朝的名字,也是1935年以前人們對伊朗的主要稱呼。此地自古以織錦、羊毛織毯聞名於世。十七世紀後,波斯市場向印度購進大量的繪染棉布。這類面料設計,符合波斯品味,紋飾細密繁複且發色鮮豔。十八世紀後,波斯流行以這類布料裁製上衣,也製成各類家飾布,豐富生活。伊朗雖以信奉伊斯蘭教為主,但仍有少數瑣羅亞斯德教徒居住於此,他們的衣著與其他信仰者不同,女性服著上的刺繡工藝,細密可愛。另一方面,居住於印度西北岸的波斯裔瑣羅亞斯德信徒,服裝則已融入印度,但裝飾設計仍可見信仰以及全球貿易的影響。

東亞/中國
中國,自古以盛產絲綢聞名。橫越歐亞大陸的「絲路」,不僅反映中國絲織品深遠的影響力,也形塑歷久彌新的東方意象。明代之後的絲織業高度集中於江南地區,從桑蠶到織造皆走向商業化及專業化。明清時期提花技術的成熟,使得奢華絲綢上的紋樣愈趨繁複,加上精緻的緙絲與刺繡,富麗的織金與妝花,令人目不暇給。而富含吉祥寓意的紋樣,更是明清織物的一大特色。另一方面,羊毛織毯與毛皮作為清代宮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僅是禦寒聖品,也代表帝國掌握草原及邊疆的資源與貿易,同時展示滿洲文化認同。

東南亞/印尼
印尼,是世界上最廣袤的島嶼國家,季風為群島吹來一波又一波新的文化浪潮,商人、工匠與舶來品攜來觀念、技術與物質交流,沉澱融合之後,反映在本土織物上,自成一格。「宋吉」(一種織金錦)與「伊卡」(一種先段染、後織造的顯花織物),是蘇門答臘島及峇里島最具特色且珍貴的織物,一般作為禮儀服裝或慶典儀式用布。兩地的織物在材料、技法或裝飾元素上,不時可見來自印度、中國、中東或歐洲的影響。而不同風格的宋吉與伊卡織物,除了可以區辨族群或信仰外,它們或可視為權勢的象徵,有時更具備守護個體與社群的神聖性。

南亞/旁遮普地區(今巴基斯坦、印度)
「波卡麗」(Phulkari),是旁遮普最著名的傳統刺繡工藝。旁遮普位於今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交界,在1947年印、巴分治之前,幾乎所有當地女性,不論宗教信仰,都會製作並穿著波卡麗刺繡製品,通常作為頭巾,披蓋在肩上與頭上。它象徵著女性的物質財富,同時也反映出地區豐富的文化和宗教傳統。「Phulkari」一詞源自印地語、旁遮普語及烏爾都語,意譯為花的工藝。不同類型的波卡麗,也各有自己的名稱,例如:以人物生活場景為主的「原波卡麗」;紋飾以滿繡幾何紋為主的「花園波卡麗」;以白底搭配紅色繡線,為年長女性或寡婦使用的「白色波卡麗」;或專指可能與宗教活動相關的「通往神界之門」等等。

單元四 婚慶盛裝
印尼中爪哇傳統婚服穿著典型的蠟染裙布,搭配黑地金線刺繡外套成為基本形式。蠟染裙布以深藍及褐色作為主色調,紋飾包含靈山、火焰、船、玉座、寶物、金翅鳥羽翼(garuda)等象徵萌芽意涵的蘇門紋(Semen Romo),原先是中爪哇王室專用紋樣,現已成為印尼蠟染最具特色的傳統慶典紋樣。黑絲絨外套,領口、袖口及衣擺以金線繡出繁複的花卉紋飾。比對早期的插畫圖像,穿著外套則是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不能裸露肩部才開始的穿法,婚禮服飾同時也見證了傳統與外來文化的融合。頭戴華麗帽飾、髮簪,腳穿繡花鞋,極盡奢華的服飾顯示婚慶禮儀的隆重及對新人婚姻生活的祝福。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