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怪病 與新冠病毒有何關係

內容授權單位:中國醫藥導報

/焦富勇(陝西省川崎病診療中心陝西省人民醫院兒童病院)

 自20204月份以來,英國、義大利、美國等國陸續出現兒童類似川崎病樣的多系統炎症綜合徵病例(又稱MIS-C)。526日,韓國媒體報導,截至當日0時,韓國已出現2例兒童MIS-C疑似病例。此消息一出,隨即引發中國民眾擔憂。那麼,這種被稱為兒童怪病的多系統炎症綜合徵與川崎病有哪些相似之處?又與新冠病毒有著怎樣的關係?
川崎病症狀複雜但有自限性
川崎病是一種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與感染及免疫介導參與或遺傳易感因素有關的,以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理改變的急性發熱出疹性疾病。對於川崎病的病因,目前普遍趨向於認為川崎病是遺傳易感性患兒在感染因素的觸發下發生的異常免疫反應,也有學者提出超抗原學說、普通抗原學說和遺傳易感性學說等。
 川崎病具有區域性流行、明顯的季節性、疾病自限性以及高發於嬰幼兒而成人罕見等特點。由於其自限性,該病的臨床症狀和體徵通常在12周內自行緩解或者消失,基本不會復發。

美國心臟病協會對於川崎病的診斷標準主要包括發熱持續5天以上,並具有以下5項主要臨床表現中的4項或以上:
 1.嘴唇或口腔黏膜異常,包括唇充血皸裂,口腔黏膜彌漫充血,舌乳頭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2.雙側球結膜充血,於起病34天出現,無膿性分泌物,熱退後消散。
 3.頸淋巴結腫大,可為單側或雙側,大於1.5cm,堅硬有觸痛,但表面不紅,無化膿。病初出現,熱退時消散。
 4.四肢異常,急性期手足可有硬性水腫和掌蹠紅斑,恢復期指、趾端甲下和皮膚交界處出現膜狀脫皮,指、趾甲有橫溝,重者指、趾甲亦可脫落。
 5.皮膚異常。多形性皮斑和猩紅熱樣皮疹,常在第1周出現,也可出現肛周皮膚發紅、脫皮等。

韓國的MIS-C病例的臨床症狀多種多樣,具體表現包括:發燒、皮疹、嘔吐、頸部淋巴腫大、嘴唇乾裂和腹瀉等。此外,其他國家的MIS-C病例臨床表現還包括腹痛、頸痛、咽喉痛、血絲眼、類似猩紅熱的皮疹、低血壓、呼吸困難和疲憊等。這些症狀與川崎病的臨床表現極為相似。
 MIS-C與新冠或有潛在關係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報導,截至523日,MIS-C的發病地區已擴大至全球13個國家,其中美國有超過250名兒童確診患有MIS-C157例在紐約州。該州92%MIS-C患者新冠病毒檢測或抗體檢測呈陽性。
 近期,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線上發表了一篇MIS-C病例的相關研究。研究者是義大利貝加莫省的醫生。他們表示,在20202月到4月的兩個月時間裡,他們收治了10例類川崎病患兒,其中,8名兒童新冠病毒抗體檢測陽性。而在之前的5年中,該地區只有19名兒童被診斷為川崎病。

與此同時,這10例類川崎病與以前的川崎病有6個主要差異點:
 1.年齡較大,平均7.5歲。2.胃腸道症狀較多。3.超聲心動圖異常。4.外周血白細胞及淋巴細胞減少。5.血小板減少(川崎病患者血小板多數增高)。6.免疫球蛋白(IVIG)療效較低。這項研究提示,發病率驟增的類川崎病似乎與新冠病毒在義大利的流行有關。
 法國里昂婦幼醫院兒科醫生亞歷山大‧貝洛組織了關於類川崎病的流行病學研究。他表示,通過監測和流行病學研究獲取的微生物學資料,從時間和空間上來看,類似川崎病症狀和新冠病毒之間的聯繫是真實存在的。美國疾控中心(CDC514日正式將MIS-C與新冠病毒感染進行關聯,並發佈了聯邦層面的衛生預警。

兒科醫生與家長應提高警惕
有很多人擔憂,
MIS-C在中國大陸內是否有蔓延的可能。筆者認為,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但概率很小。目前,中國大陸內的新冠疫情已經進入常態化防控期,新發病例很少,而歐美仍處於流行期。同時,筆者所在的川崎病診療中心及六家相關醫院在疫情期間收治了100 多例川崎病患兒,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都是陰性。然而,由於兒童是特殊人群,其免疫、解剖生理等與成人均有差別。因此,我們對於MIS-C不能掉以輕心。
 對兒科醫生而言,若患兒發熱時間超過5天,合併與川崎病類似的症狀,以及炎症指數較高的情況下,不僅要注意新冠病毒問題,同時也要警惕川崎病的發生。由於川崎病會造成冠狀動脈病變,形成冠脈瘤,從而危及患兒生命,且與新冠肺炎的治療明顯不同。筆者認為,對於出現川崎病樣症狀或者對於危重症患兒,應儘早使用免疫球蛋白,以減少冠狀動脈損害的發生。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守護人,要做到多觀察、早發現。如果孩子有發熱、煩躁、哭鬧不安,並出現皮疹、高熱、頸部淋巴結腫大疼痛等情況時,務必要及時就醫。並在孩子出疹時就拍照留存證據,川崎病引起的皮疹常常消退很快,家長的及時記錄可對臨床醫生正確診斷。
 總之,對於MIS-C病例的進一步探索或有助於我們認清新冠病毒的致病機制。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也指出,有必要調查這些未知症狀產生的原因,以理解MIS-C病例與新冠病毒之間的因果關係,並找到治療方法。

這篇文章 兒童怪病 與新冠病毒有何關係 最早出現於 中國醫藥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