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吳德亮
明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有感於唐宋「煮茶法」或「點茶法」所用團餅過於勞民傷財,而下詔廢「團茶」改散茶為唯一「貢茶」,從此開啟茶藝的重大革命:散茶成為主流,而直接抓一撮茶葉入壺,並以開水沏泡飲用,稱為「瀹茶法」流傳至今。
只是明初社會動亂,後又有宦官亂政等因素,使得許多胸懷大志的文人,不得不寄情山水以避禍,而茶藝正是抒憂排鬱的最佳方式吧?因此明代茶人多為飽學之士,琴棋書畫尤其精通,其中又以晚明的「吳中四傑」,即唐寅、文徵明、祝允明、仇英等四人最為著名。儘管多懷才不遇,卻多才多藝又嗜茶,身處黑暗的政治氛圍中無法施展抱負,唯有煮茶品茗抒展情懷。因此特別強調茶席環境,以及幽雅氛圍的營造,將品茶、賞器、吟詩賞畫與聞香等,同時融入生活藝術,使品茶成為一種契合天地、回歸自然的活動,並提升至文化藝術的境界,開啟明代「文士茶」的風起雲湧。
四大才子自然都留下了許多精彩的品茶代表作,不僅帶動晚明文人的茶風鼎盛,還將茶畫、茶詩的創作引領至另一高潮,強調品茗時對茶水、器具、環境、心情、氛圍的規範等。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除了文徵明的《品茶圖》,還有仇英繪圖、文徵明寫經的《趙孟頫寫經換茶圖》,前者為台北故宮所典藏,描繪文徵明與友人品飲雨前茶的場景:在山林幽雅的草堂中,二人對坐品茗清談,几上置茶壼、茶碗;堂外一人正過橋行來。茶寮內一僮以爐盞煽火煮泉,準備茶事,呈現一場小型的文人茶會。
而後者則藏於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描繪元初書畫名家趙孟頫嗜茶,用寫心經與老友中峰明本禪師換茶的故事,畫卷用筆細潤、暈染淡秀:畫面有松林、竹籬,後設茶具、爐案以及侍童三人,圖中松林較遠處有侍童蹲著煮水。左側更遠處還有侍童手捧一物走來,而兩隻喜鵲正在侍童身後的圓臺上覓食……。
話說史載文徵明歷經九次科舉不中,讓早年大學聯考「屢敗屢戰」的我更心有戚戚焉。《品茶圖》的題詩「穀雨乍過茶事好,鼎湯初沸有朋來」至今仍為全球茶人奉為經典。不過兩幅作品讓我最感好奇的卻非畫中茶器陳設與空間設計的展現,也非品茗場景隱約透出的魅力與浪漫,而是畫中童子在主人瀹茶前先以爐盞煎茶、無論桌上或地上專注的畫面。原來明代文士茶除了表現從文人情趣出發的茶藝,反映對品茶環境、空間的選擇,以及審美氛圍的營造或精準地表現茶人精神外,以爐盞煎茶比起今日兩岸風行的撮泡法或工夫茶,更多了那麼一道技法或說情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