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基礎建設十大計畫」 為台灣新創注入千億元活水

「AI 基礎建設十大計畫」 為台灣新創注入千億元活水 | 索引新聞 INDEX News

索引新聞| 王志強
台灣行政院於 2025 年 7 月 23 日正式推出「十項 AI 基礎建設重大專案」,預計至 2040 年可創造超過新台幣 15 兆元(約 5,100 億美元)的經濟產值,並為本地新創團隊提供強大的政策、資金與技術支持,力圖打造下一個亞洲 AI 創新樞紐。


三大戰略技術:奠定新創競爭核心

本次 AI 基礎建設計畫聚焦於三大前瞻科技領域:矽光子技術(Silicon Photonics)量子運算(Quantum Computing)與AI 機器人(AI Robotics)。這些技術被視為未來 10 至 15 年內全球產業升級的關鍵節點,政府期望透過政策引導,使本土新創可在核心技術早期階段取得布局優勢。

國發會表示,台積電、聯發科、鴻海與宏碁等大型企業將擔任關鍵產業夥伴,參與專案孵化及技術平台建設,提供新創團隊開源模型、晶片試產與 AI 雲端算力等資源。


資金與人才並進:千億創投資源全面開放

政府將透過「創新創業基金二期」及「科技創新基金」投入超過新台幣 1,000 億元(約 31 億美元)於 AI 與深科技新創,並設立「人工智慧創投聯盟」,吸引海外資金參與。本次計畫將優先支持可商業化應用之研究成果與具國際拓展潛力的新創團隊。

在人才方面,教育部與科技部共同推動「AI 卓越研究中心」及「跨國博士培訓計畫」,預計培育逾 5,000 位具備 AI 技術與產業實作經驗之高階人才,同時補助新創公司聘僱國際研發人員。


去中心化推動:促進區域創新生態均衡發展

不同於過往集中式推動,本次計畫將採「多核心模式」,於新竹、台中、台南與高雄設立四座「AI 創新應用實驗基地」,結合在地產業與學研能量推進應用研發。政府亦強調鼓勵跨領域整合,如 AI+生醫、AI+半導體、AI+製造等垂直應用場景。

此外,每個基地將設置創業加速器,並與國際加速器合作,協助團隊鏈接全球市場與技術資源。


政企協力加速應用場域落地

十項基礎建設中,包含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製造等應用示範場域,提供新創產品實驗與部署的機會。政府將與 15 家地方政府合作,釋出公共資料與 API,讓新創更快驗證產品並獲得初期用戶數據,縮短從研發到市場的距離。

台北市副市長在政策發布會中指出:「我們已準備好成為新創產品的第一個客戶。」


經濟潛能預估:2040 年產值上看 15 兆

根據行政院預估,若計畫推行順利,2040 年前將創造逾 50 萬個就業機會,GDP 貢獻可望突破新台幣 15 兆元,相當於目前台灣 GDP 的三分之一以上。學者指出,此一規模的國家級 AI 基礎建設為亞洲罕見,將大幅提升台灣在全球創新地圖上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