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新聞| 劉品萱
2025 年 4 月,中華經濟研究院公布最新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4 月指數從前一月的 52.1% 降至 48.9%,由擴張轉為緊縮;同時「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也大幅下滑至 36.0%,創下自 2020 年疫情爆發以來的最低點,引發市場關注。
指數全線下挫,新增訂單與產能雙縮
本月製造業 PMI 的五項子指標全面轉為緊縮。其中「新增訂單指數」從 56.8% 急跌至 47.5%,顯示內外銷市場皆出現明顯降溫。
「生產指數」亦跌落擴張區間,反映企業已開始調降生產力以應對訂單趨緩。中經院表示,這代表製造端對短期景氣趨勢已顯著轉趨保守。
僱用放緩與補庫動能疲軟
製造業「僱用指數」中止連續 11 個月擴張,轉為持平甚至輕度緊縮,顯示企業在人力部署上轉趨審慎,尤其是在出口與原物料成本不確定性的壓力下,企業採取減班、減產等風險管控措施。
同時,「庫存指數」略升但仍處於低位,代表企業在訂單疲軟下並未啟動大規模補庫行動。
地緣政治與全球政策不確定性升高
分析指出,近期美中貿易爭端升溫,美國針對中國電動車與半導體祭出新一波關稅措施,使台灣製造商對供應鏈配置與原料來源更為謹慎。
此外,歐洲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政策逐步推進,也加重傳統製造業出口壓力,尤其對中鋼、塑化等高碳產業衝擊明顯。
企業展望轉向防禦性部署
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急跌至 36.0%,反映製造商普遍預期景氣將進一步轉弱。部分企業選擇延後資本支出,觀望新一輪全球升息與科技庫存去化的速度。
中經院建議,企業應儘早評估庫存與資金配置策略,避免進一步擴大風險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