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郎亞玲
在一個滂沱大雨的午後,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系所主任李思賢教授,出現在饒富古意的二手書店「寝る子書店neruko books」。在大木桌前,台下全是他歷年的碩士指導生,他翻開了他殫思竭慮,耗費時日完成的《漢字藝術論衡-當代書藝的本體與擴延》一書,一場專場說書講座,儼然蘊含著傳承的期許。他輕搖孔明扇,頓時清涼沁入心扉,他以「捲起千堆雪」之勢,娓娓述說漢字藝術如何從淵遠流長的書法,幾經更迭到今日跨域研究的艱辛過程。

與漢字前世今生的邂逅
15年前李思賢出版《當代書藝理論體系—台灣當代書法跨領域評析》,榮獲第35屆金鼎獎,「漢字藝術」此後便成為他長年觀察與書寫的焦點,進而延伸相關的研究方向,系統與論述更為博大精深,蒐羅成全新巨作。誠然,這不是一本「輕鬆好讀」的書,但卻是一本能讓人心中燃起文明爝火的書。它不只是談「書法」這門古老技藝的變化與擴展,而是直指那蘊藏於漢字之中的文化命脈與美學演化的步跡。在這個應用性的「書寫」幾乎被按鍵敲打取代的時代,惟有藝術性的書寫,尚能在驚濤駭浪、亂石穿空之際,不斷尋獲新的生機。「當代書藝」源源不絕的創造力,就像一記響亮的提醒,也像一道寧靜的邀約,讓我們回到漢字的根,重新凝視這些形意交織的象形符號—它們既是語言,也是藝術;既是歷史,也是未來。李思賢以這本書盤整了「當代書藝的本體與擴延」,將他觀察分析台灣書法的美學流衍細說從頭。

書寫的不是技藝,而是文明的遞變
《漢字藝術論衡》是李思賢老師繼《當代書藝理論體系》之後,歷時15年再度出擊的傳之名山之作。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聚焦於當代書藝的四位代表藝術家,包括杜忠誥、姜一涵、徐永進、陳世憲,以及台灣當代書藝銜古續今的「橫山書法藝術館」的典藏,他們的創作不僅在筆墨中尋找風格,更在風格中摸索語言與思想的邊界;下篇則延展至漢字如何在當代社會中擴展其藝術的多樣形,表現形式的涵蓋版畫、動畫、行為藝術、書藝鋼雕與文化創意等領域。
這種從書法本體出發、擴延至跨領域的寫作策略,使本書不僅僅是藝術評論,而是一次深度的文化觀察與理論建構。

每一筆劃都可以是文化的重新定位
書中對於書藝與漢字藝術的探討,其實充滿了細膩的拆解與縝密的邏輯,而非單純意象式的描述。例如在分析「橫山館的書法典藏」時,李思賢從「美學的複合性」與「時代的破格性」切入,指出當代書法不應僅僅困守於技法之內,而應成為與時代對話的媒介;又如在論及「漢字動畫與文創美學」時,他強調「文化符碼」與「民族圖像」的轉譯關係,提出漢字在數位轉化中的新語言潛力。
因此,一味「創新」的口號,無助於新世代的傳承,惟有扎實的審美反覆考掘印證。他提醒我們:漢字藝術的未來,不只是形式的疊加,而應是意義的重新生根。

當代書寫跳脫傳統,是與傳統真實對話的過程
「書法」、「漢字藝術」都不免背負與「傳統」拔河的景況。本書不迴避「傳統」這個詞的重量。李思賢以「追根與解構」為題,將焦點重新導向傳統的生成力,有別於在許多相關論述中,將傳統簡化為包袱或裝飾。傳統可以不是靜止的過去,而是可以被重新孳乳、重生的語言系統。
全書下篇的末章特別例舉黃豆北的「追根畫」與楊子雲的「現代書衍」,指出當代創作若僅僅從形式上表演現代性,是無法建立美學根基的;唯有理解「古典即前衛」這樣的深層辯證,我們才能真正走向當代。

從筆墨之間,自我反饋
在今日這個視覺過度、語言稀釋的時代,漢字的意義還剩下多少?這是讀完《漢字藝術論衡》令人掩卷沉思的課題。若我們感受到漢字某種創造性重新被召喚,那麼書寫,不只是對過去的回望致敬,而是一種當下的自覺與創新的可能。李思賢在書末「當代創作者的漢字解鎖」的小節提到,正是一種文化自覺的動作,能在全球語境中,為自己與自己的語言爭取一個能夠呼吸的位置。
這不是一本可以隨手翻讀的書,它需要時間、需要沉浸。但若你願意靜下來傾聽,你會聽見漢字那沉潛已久的聲音,一筆一劃,都在告訴你: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想往哪裡去?
甫獲第65屆中國文藝協會「美術文藝獎」的史唯婕,是李思賢的碩士指導生,她表示;
「本書列舉了多位藝術家在傳統書寫理論基礎上各自詮釋、大膽書寫、嘗試開拓,形成了一個當代書寫領域百家爭鳴的局面,為台灣當代乃至世界書畫學術領域,起了具有相當高研究價值,與藝術地位的創舉。李思賢教授這本著作不僅是古今書畫藝術書寫藝術的橋樑,更是未來此領域研究和探討的成功推舉者。」
本書特別推薦給推薦給:
- 喜愛書法與當代藝術的創作者與研究者
- 對東方美學與漢字文化有深刻情感的讀者
- 正在尋找跨領域創作與理論支持的設計師、策展人、藝術實踐者
- 所有願意重新思考「字」與「藝術」之間關係的人
無法親炙受教於李思賢教授的同好,相信可以從本書尋得相關課題的訊息,在李教授精闢文字的引領下,走進漢字藝術的領域中,一窺堂奧,發現原來與你我相關的漢字,還有如此細膩、有趣的創作內容。

李思賢簡歷
學歷
策展人、藝評人
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博士候選人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造形藝術碩士
現任
•東海大學美術學系專任副教授兼系所主任
•東海大學藝術中心主任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理事
專業經歷
•東海大學臺灣美術研究中心主任
•行政院優良出版品「金鼎獎」得獎人
•考試院考選部典試委員
•文化部「公共藝術獎」第六屆評審委員、第七屆諮詢委員
•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臺南市美術館、桃園市立美術館、臺中市立美術館 (籌備)、新北市美術館、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國立中正紀念堂、梅嶺美術館之典 藏委員
•臺中縣市、臺中市政府、彰化縣、苗栗縣公共藝術審議委員
著作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之《遊戲.神通.倪再沁》、《博涉.問道.杜忠誥》
•《新修彰化縣志〔卷八〕藝術志(二):美術與書法篇》
•《藝流.系譜.學院之道—大臺中學院美術教學源流》
•《台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雜誌40年版》(合著)
•《生命本源與藝術之道—台灣當代藝術家個案研究》
•《當代書藝理論體系—台灣現代書法跨領域評析》
•《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觀念.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