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青
連續幾年「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上,日、韓新銳藝術家愈來愈受到注目。
尤其從萌感視覺到角色經濟的文化心理上,日本當代藝術在台灣掀起風潮,並不令人意外。
既親切易懂,又帶有暗黑反差與收藏潛力,同時滿足了感官、情緒與市場三種層面共鳴:回應年輕世代對虛擬、安全感與自我封閉的現實焦慮⋯⋯
走到Tide(タイド)日本藝術家看似卡漫卻極端寂靜的畫作前,讓人忍不住被那種"孤寂"——躲在棉被裡也無法遮掩的世代情緒所吸引住。
畫面一隻輪廓簡化、神情空白的黑白動物,看似貓,又像是虛構角色的殘影。窩在柔軟的棉被中,整體畫風看似溫柔,卻透著一種冷調的情緒斷裂;可愛?但世界對牠的存在,彷彿無動於衷。
極簡圖像與高密度寫實並置的「虛實錯位」畫風,正是 Z世代視覺心理的縮影:擁有虛擬世界中的替身角色,但真實生活中,卻愈發感受到個體化與孤立。
Tide 的角色彷彿正中時代情感象徵,一種看似療癒、實則抽離;透過柔軟與虛構並存的圖像,邀請觀者窺視記憶深處,現代人「安靜的焦慮」。
難怪代理畫廊私下透露,Tide類似 KAWS、Mr. 或村上隆等風格的創作,疫情期間在日本曾創下5600萬日圓(約合新台幣1200萬元)的身價。
對於這種更冷靜、私密和「後社群」的Z世代藝術趨勢的潛力,值得關注:也許下次「台北當代」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