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起台北當代 走進時光魔宮 《時間、生命與自我》

文/袁青

「藝術洗滌我們靈魂上的塵埃。」── 畢卡索(Pablo Picasso)

很多人會問:「藝術有什麼用?」
藝術並非解方,而是一種讓人重新拾回感知、理解自己與世界關係的契機。
台北當代《耿畫廊》策劃的聯展,由蘇笑柏、薛保瑕、蔣友梅、彭薇、蘇孟鴻、吳耿禎、林明弘與邱承宏八位藝術家,透過畫布、陶板、紙張、影像靜靜堆疊,構築出情感世界的靈光中,藝術。像一面鏡子,倒映著人與世界最根本的連結——時間、生命與自我的觀照。

蘇笑柏 | 時間的燃痕
蘇笑柏擅長將漆、顏料與木材堆疊、灼燒,再反覆拋光,如同一場時間的試煉。不是繪畫,而是生命歷程在物質上留下的痕跡。
讓人聯想起生命曾經炙熱燃燒過的記憶與證據。



薛保瑕 | 刺繡時間的輪廓
薛保瑕以纖細的繡線與布料,編織出時間與身體之間的細語。
微小的時刻,卻在一針一線中,延展出屬於個體記憶的時空軸。層層交織的線條,看似柔弱的縫補,令人重新見對於女性模糊的輪廓。



蔣友梅|無始無終的心境書寫
蔣友梅的作品像是流動的心念,靜靜鋪展出一種無始無終的存在狀態。
利用勾勒出一種內在經驗的感知、情緒、記憶交織為層層堆疊的圖像。
觀看與自省的旅程。讓人停下來、向內回望的邀請。



彭薇|紙上詩意時光
彭薇以精緻工筆與紙本裝幀,讓東方文化的符號在當代語境中重現。常以書簡、扇面、信封等載體蘊含深厚的文化記憶與個人情感。
她將時間化為一層層筆觸與空白之間的節奏。不只是圖像,而是一種詩性書寫,那麼溫柔而堅定。



蘇孟鴻|風景之外的視覺深呼吸
蘇孟鴻的畫彷彿一場安靜而遼遠的凝視。不追求寫實,而是一種內在感知的映照——他讓自然退至無聲,卻有一種安靜的定力,提醒如何與自己共處。



吳耿禎|縫補記憶的身體編年
吳耿禎以女性身體為核心,運用針線、織品與裝置,構築一場關於記憶、創傷與修復的編年史。
作品中層層疊疊的織線與符號,如同一頁頁未竟的生命手札。她用女性語彙回應歷史的缺席,也讓縫補動作,成就時間如何與身體的療癒。



林明弘|日常中混血的幽默
林明弘擅長以色彩與圖像創造出充滿張力的空間語言。從日常物件、流行文化與生活場景汲取靈感,運用繽紛與重複的視覺節奏,建構出介於藝術與設計之間的視角。那些看似趣味的畫面背後,讓時間的碎片,悄悄浮現「自我」。



邱承宏|重量消失前的雕塑
邱承宏以雕塑作為對歷史、建築與權力的思辨。透過石材、金屬與空間語境的交互作用,探問物質在時間中承載。


讓觀者意識到雕塑不只是立體物件,而是關於「如何記得自己」的痕跡。
當我靜靜站在這八組作品前,彷彿也走進八座不同的心靈風景:但我知道藝術,從來不是答案,而是每一個誠實面對自己的開始。

 

author avatar
編輯部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