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博喻
當「韓流」不只是娛樂,更是醫療觀光
打開社群平台,韓國醫美廣告鋪天蓋地——從網紅「全程VIP接送」的療程體驗,到診所豪華裝潢與「前後對比」的驚人效果,都在刺激台灣消費者飛往首爾江南區追求「完美臉蛋」。根據遠見雜誌2024報導指出(韓文出處來源),2023 年韓國醫療院所共接待總計超過60.6萬的醫美旅客,相較前一年成長 2.4 倍,創下歷史新高。其中,來自台灣的遊客占2.1%,年增長率居各國之冠,達866%。
這股熱潮背後,是韓國政府將「醫療觀光」列為國家戰略的成果:從放寬海外廣告限制、簡化醫療簽證,到培訓中英雙語醫護人員,系統性搶攻亞洲醫美市場。然而,當台灣消費者追逐「韓式美學」的同時,醫療糾紛、術後無保障、感染風險等問題卻被華麗的宣傳掩蓋。本文將從「商業競爭」、「醫療安全」、「產業政策」三面向,淺談台灣如何應對這場沒有煙硝的戰爭。
韓國做了什麼?商業角度的必然策略
韓國醫美產業的海外擴張,是一套精密設計的「國家級商業模式」:
1.法規全力護航
- 允許診所直接對海外消費者投放廣告(但是台灣《醫療法》第84條禁止此行為)。
- 醫療簽證快速通關,搭配退稅優惠(台灣沒有允諾醫療快速簽證)。
2.整合的產業鏈:
- 從旅行社、翻譯、住宿到術後觀光,提供「一條龍服務」。
- 江南區診所聯盟(GACA)共享資源,降低單一診所獲客成本。
3.大量社群行銷預算,「認知轟炸」:
- 透過網紅「體驗式行銷」,規避醫療廣告限制(如標註「個人心得」而非療效保證)。
- TikTok、小紅書、IG、FB、Threads等平台大量投放「Before & After」短影片與個人體驗,強化FOMO(錯失恐懼症)。
問題是:商業成功不等同醫療安全。一篇「2023年外國病患對韓國醫療服務體驗及滿意度調查報告」提及:
1.透過深度訪談發現翻譯服務仍有不足或部分文件未提供多語言版本。
2.在IPA分析(重要-表現分析法)當中發現不滿意度相對集中在「語言與溝通問題」、「安全與副作用說明」部分。
可見語言溝通上、安全與副作用說明部分,確實仍有溝通與認知上的問題,才會在不滿意表現當中顯得較集中,也意謂著更多未知的醫療風險。再者,遠見雜誌引述《半島電視台》的報導指出,根據韓國法律,若「醫療行為導致患者生命、身體或財產受損」,患者可透過爭議調解申請賠償,但雙方需同意仲裁,患者也可以提起訴訟,但過程通常耗時且費用昂貴。這樣的法規環境導致受術者在媒體上相對弱勢;許多大型診所在網站上聲稱「無事故記錄」,這樣的說法因受術者受限制的發聲環境而難以查核。特別是公開分享負面經驗的患者可能會因韓國的誹謗法而面臨法律後果,即使所述內容屬實,也可能被追究責任,整個媒體檢核環境更加偏向資方。
台灣民眾的風險:那些網美沒告訴你的事
赴韓醫美的光鮮背後,潛藏三大危機:
1.「快時尚醫美」的副作用
- 韓國診所常推銷「流水線療程」,這類診所強調速度與標準化,像是工廠生產線一樣,流程固定、步驟清晰,能快速服務大量客戶;這使得個人的美學溝通相對不足,而且服務數量也造成品質難以控制。2024年三立新聞就曾報導指出,韓國某診所發生台灣旅客前往施打水光針,因上門客戶太多、醫師應付不來,要台灣旅客把麻藥洗掉擇日再來的窘境。如果因此產生消費糾紛,甚至是醫療疏失;由於醫療服務地點並非本國境內,不屬於我國醫療法管理範圍,台灣的衛生主管機關無法協助維權,風險與惡果只能由民眾自行負責。
- 2024遠見雜誌報導也提到,一位外國網紅為某家整形診所製作多部宣傳影片及社群內容,這名網紅因此換取了免費手術。但是該外國網紅完成了所需的社群內容,卻對診所要求的特定正面用詞感到並不恰當,同時她對手術結果也不滿意。這種後續問題也鮮少獲得社群傳播機會。
2.術後追蹤斷鏈:
台灣無韓國診所病歷,無法確認術式,也對治療內容一無所知。返台後若出現併發症,本地醫師難以判斷原始注射物或手術方式是否適當,有沒有不可預期的額外風險。
3.求償無門:
台灣某醫美集團總裁在接受壹蘋新聞網受訪時表示,韓國醫美基本上屬於輕醫美較多,以便透過很廉價的價格,吸引到很多的消費者;但是數量與風險並存,在海外做醫美若產生糾紛,恐怕投訴無門。另一方面,NOWNEWS今日新聞報導也提到,赴韓整形潮流興起後,衍生出了「醫美保母」、「醫美顧問」,他們提供從初期診所推薦、預約到全程陪同的一條龍服務,收費自然也需加上韓國旅費,保母或顧問則從中抽取介紹佣金。類似醫療仲介服務在台灣屬於違法行為,但台北市衛生局說明,若提供醫療服務地點非本國境內,不屬於我國醫療法可以管轄。換句話說,民眾到國外進行醫美行為若發生糾紛,後果只能自負,我國執法機關也無法協助受損民眾向仲介進行求償。
台灣醫美產業的困境:我們為何節節敗退?
面對韓國強勢競爭,台灣醫美產業的劣勢不僅在行銷,更在「結構性問題」:
1.法規與政策受到限制
- 《醫療法》禁止聯合廣告,國內合法機構難以對抗韓國國家隊式鋪天蓋地的不公平宣傳競爭。台灣民眾因此難以真正取得合法、合規的醫療訊息。
- 《特管辦法》因嚴謹看待醫美產業發展,相對限制再生醫學應用,相關療程與新式應用、範圍都與國外有限制差距,結果就是民眾容易把國外的激進治療誤作先進治療。
2.市場惡性循環:
- 守法醫療機構無法與違法機構進行行銷競爭,後者更容易採取低價競爭策略,結果就是劣幣驅逐良幣,醫療服務品質參差,進一步削弱消費者信任。
- 行銷限制使大多數非財團設置個人診所只能單打獨鬥,缺乏如韓國GACA的資源共享平台。
但台灣並非沒有優勢:
- 醫療品質:YT醫些小事頻道的醫師對外表示,自己是來自韓國的醫美醫師,他發現台灣在處理醫美細節上會花更多心思與時間溝通諮詢,韓國醫美則容易流於對某些流行輪廓進行快速複製(流水線療程)。
- 資格透明:由於台灣衛生主管機構嚴格要求並監督醫師親自操作,因此台灣的「影子醫生」問題較少。這種「不合規」甚至「不合法」的執業醫師陰影,在跨國醫美操作中卻難以避開,造成民眾更大的風險暴露機會。
【政府與產業的突圍策略:從防守到反擊】
1.對衛福部的呼籲
- 鬆綁「美醫行銷」限制:允許院所宣傳「技術設備」而非療效。
- 建立「跨境醫美糾紛處理平台」:與韓國簽訂醫療互助協議。
- 加速開放再生醫學:參考日本「條件性核准」制度,縮小與韓國醫療應用的法規差異。
2.對產業的建議
組建「台灣美醫聯盟」:
- 聯合採購降低設備成本,聯合行銷可控管廣宣預算。
- 共同開發「國際客專案」(結合醫療與觀光,如故宮導覽+術後修復)。
強化「專業醫療透明化」形象:
- 推動「優質美醫醫療機構認證、優質美醫醫護專業人士認證」。
- 以台灣的法規嚴謹程度,讓國際認可我們有更公開透明療程風險與副作用等相關統計與分析。
3.對消費者的提醒
海外醫美「3必問」:
1.執業醫師是否具該國「美容醫學相關專科」資格?院所是否為合格診所?
2.注射物、儀器或設備等是否有該國類似衛福部的政府單位核可認證?
3.術後若出現問題,如何遠距諮詢或求償?
國內選擇「合格」診所:衛福部「美容醫學認證機構」+ 醫護人員符合美容醫學相關專科訓練合格資格。
結論:台灣需要自己的「醫美國家隊」
韓國的醫美擴張是商業邏輯的勝利,但台灣該思考的不是複製其模式,而是發揮「醫療信任」的核心優勢。與其讓消費者承擔跨境醫療風險,不如讓政府、產業、民眾共同打造「安全且具國際競爭力」的醫美環境。
當各國都在搶食醫美觀光大餅時,台灣該問的是:我們是要當別人的市場,還是成為亞洲「安全美容醫學」的標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