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挹資私校 解決企業缺工、培養專業人才

財訊雙週刊

在少子化的趨勢下,無以為繼的私校愈來愈多,所幸近來愈來愈多的企業決定挹資學校;有人是基於自己的辦學理念,有企業則藉此培育所需人才。最新一期《財訊》雙週刊製作「私校重生記」,盤點近年來企業注資教育界的效應,並深入報導企業翻轉桃園成功工商(已改名為世紀綠能工商)及台北泰北高中等私校重生的個案。

近年來,少子化的浪潮已襲向各級私立學校,全台各地都有高中職退場或被列為專案輔導學校,連辦學成績優秀的公東高工也無法倖免。至於大專院校,2014年高鳳數位學院和永達技術學院為退場揭開序幕後,光是今年要停辦的大專院校就有和春技術學院、中州科技大學等三所;明年起停辦的則有大同技術學院、明道大學等五所。

《財訊》報導指出,企業入主學校是解方之一,最新的一個案例是高雄的高苑科技大學。它原本也在退場的名單中,今年5月31是改善期限,沒想到最後一刻奇蹟出現,台灣鋼鐵集團決定入主,使高苑科大免於退場。

台鋼集團支付了1.8億元償債,另外再準備1億元的周轉金,校名也將改為台鋼科大。台鋼集團會長謝裕民強調,台鋼集團一路走來靠著併購讓企業快速成長,同時也需要大量人才。當然挖角最有效率;但更實際的方式,是自行培養。而要培養出符合集團企業文化的人才,最快的方式就是捐資學校。

台鋼看過多所大學,謝裕民最後選擇高苑的主要理由,是它的校區位於台南與高雄交界,集團中大部分企業也位在這兩個區域,未來學生實習或就業,有地利之便。第二是現有的科系與台鋼集團旗下各公司的營運項目重疊性很高,集團可以提供學生實習、就業與業師,而學校可以提供企業需要的人才。企業入主學校要成功,必須是為企業或國家培育人才。就像政府有國家文官學院一樣,有自己的訓練中心,企業也可以設一個教育訓練所。

《財訊》以韓國的成均館大學為例,1996年三星集團支援經營後,優秀的畢業生自然會進三星,而學生為了進三星,也會爭相進入成均館就讀,形成良性循環。在日本,日本電產創辦人永守重信2018年也自行對京都學園大學,挹資100億日圓以上,之後改名為京都先端科學大學;2020年新設工學部,還委託英語會話學校,強化校內學生的英文能力,讓學生具備國際競爭力。他不但為自己企業找人,更希望改革日本的大學教育。

在台灣,企業入主私校的成功案例是中信金對興國管理學院的捐資;改名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後,註冊率則達到85.8%,績效逐漸顯現。

辦學經營出自己的特色,自然能吸引學生和家長,台灣的私校應該走日本的專門學校路線,例如專門學習動漫、製作壽司、寵物美容等,學得一技之長後考國家證照,不必怕沒工作。這樣不但能解決私校財務缺口問題,還能讓他們成為社會上真正需要的人才,創造學校、學生和國家三贏。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