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濱海工業區成綠能科技新聚落

財訊雙週刊

位於台灣西岸海埔新生地的彰化濱海工業區,開發歷程長達40餘年。歷經停工、復工、經濟結構調整,終於跟上台灣產業轉型的腳步,從一片風頭水尾之地,迎來風生水起之時。最新一期《財訊》雙週刊製作彰濱工業區專題報導,深入探討彰濱的蛻變歷程,同時分析彰濱對周邊城鎮的外溢效應。

彰化沿海,冬季直接迎著台灣海峽上直撲而來的東北季風,大肚溪與洋仔厝溪的出海口又恰落在縣內的線西鄉域,地理位置是典型的「風頭水尾」。因為不利農業,卻符合填海造地條件,40多年前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就被選定作為基礎工業用地,成為台灣第一座離島型工業區,也是全台面積最大的基礎工業區。

只是沒想到面積雖大、招商的成績卻始終差強人意。彰化濱海工業區包括線西、崙尾、鹿港三大區塊,合計高達3643公頃的面積,走過多年來的大環境變遷,經歷了能源危機停工、10年後復工開發、招商困難轉型為綜合工業區、產業西進等多項挑戰,除了周邊機能相對完善的鹿港區較密集,線西與崙尾一直都顯得地廣人稀。直到近10年隨產業形態改變,帶動進駐廠商家數大增。根據工業局資料顯示,2013年8月時進駐彰濱工業區營運中的廠商為397家,然而截至2022年底,已達957家,10年的時間成長逾1.4倍;到2023年底可望突破1000家。

因為廠商家數快速成長,彰濱的風貌已經與10年前大不相同。一座座運轉中的風力發電機組,綿延數公里的太陽能板整齊躺在海面上,大型廠房沿著海岸線拔地而起,聯結車頻繁進出。預計在今年底,連結崙尾區與鹿港區的跨海大橋更將動工,打通園區內廠商盼了多年的任督二脈,屆時若在西濱快速道路上行經此處,景觀又將大不相同。

《財訊》報導指出,Google 10年前在此設立亞太第一座資料中心,這項金額逾百億元的投資計畫,就受到全台灣甚至全世界的矚目;到2013年落成啟用,更為傳統產業雲集的彰濱,增添了科技元素,堪稱彰濱首次大轉骨。在Google之後,愈來愈多外商進駐彰濱,落腳最北端的線西區;接著是發展再生能源及鼓勵台商回流兩大政策,讓台廠成為在地投資的主力,是再度改變彰濱命運的關鍵。

無論是風電或太陽光電,再生能源要取代化石燃料成為主要的供電來源,就需要大面積土地,彰濱因此成為台灣能源轉型的重要基地。從40年前的風頭水尾,彰濱現正邁入風生水起的新階段。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