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兩天的會議,以專題講座、工作坊、參訪及綜合座談等方式進行,活動首日先由兩部會就去年通過的「國家語言發展法」,進行本土語言生活化推動策略及人才師資培育的相關說明,期結合各縣市政府及中央力量,強化政策推動,帶動社會各界重視語言文化之保存與發展。
另考量108課綱希望各校積極發掘在地特色、結合社區資源發展校本課程,會議除邀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以文化資產科技體驗為題,介紹文化資產與當代科技如何連結,讓大眾以不同面貌認識傳統文化價值,也安排校園美感再造計畫團隊及嘉義縣百年老校秀林國小現身說法,分享社區元素如何進入校園。校園美感再造計畫主持人顏名宏強調,學校透過具有理念的積極經營,讓社區主動願意與校園成為生命共同體,學校師生成為社區不可或缺的中心存在,彼此互相激勵共構出一處公民美學教育場。
秀林國小則以食農教育串聯學校、家庭和社區,建立區域植物系統與創生示範區,發展在地文化與健康飲食,並搭配該校歌仔戲的課程活動,鼓勵學童發揮創意,以歌仔戲有效行銷食農教育學習成果。
活動第2天將參訪教育部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績優學校布袋國中,該校坐落布袋濕地中間,是全臺少數四方皆臨水的學校,校園改造重點為觀日平台與濕地閱讀長廊,透過結合社區產業,由學生回收自家牡蠣殼 變成各種環境營造布置素材,鑲成水鳥圖像,或者作為座椅的鑲嵌材料,展現校園濕地特色。同時也將安排走訪近年與教育部合作發展館校體驗課程的故宮南院,希望藉由參訪活動,借鏡藝術教育推廣典範學校及館所,感受校園美學豐富底蘊,及鼓勵地方政府善用地方館所資源,落實在地藝術與美感教育。
教育部推動美感教育已邁入第二期五年計畫,每年透過各項補助計畫鼓勵各縣市政府及學校積極發展在地藝術與美感教育,成果豐碩。教育部肯定各縣市用心推動藝文教育,今年特藉本會議表揚辦理藝術與美感深耕計畫成果優良的6縣市(臺北市、臺南市、高雄市、宜蘭縣、嘉義縣、屏東縣)及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績優學校及設計團隊,期待透過本會議交流分享與相互激盪,展現多元且創新的藝文教育成果,塑造出美感教育環境,提升學生美感素養,落實美感教育在地扎根。